隋朝末年,軍閥割據四方,民不聊生,接連不斷的混戰讓百姓無力耕作,各地農民紛紛舉兵反抗,李密就是隋朝末年瓦崗起義軍的重要領袖之一。
他出身貴族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將救世濟民當作自己的大任。早年的時候,經常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賢下士,在民間擁有很好的口碑。
李密很早就顯現出非凡的才學,經常騎着一頭黃牛,牛角上掛着一套《漢書》,就這麼躺在牛背上翻閱書籍。他尤其喜好兵書,甚至可以背誦出來,年紀輕輕就擁有非凡的軍事才能。
大業九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楊玄感趁隋煬帝出征,籌划起兵,暗中派人到長安迎接李密,讓他主持謀劃工作。自此李密就隨軍行動,做了楊玄感的軍師。可惜不久楊玄感兵敗,李密也開始亡命江湖,投奔了瓦崗軍首領翟讓。
翟讓非常欣賞李密的才華,將他留下重用。
但就是這樣一個軍事才能出眾的人,為何在秦瓊等多員猛將的加持下,不但沒有割據爭霸中的勝利,反倒是帶領勢頭正旺的瓦崗軍短短兩年就走向覆滅了呢?
出身顯赫,年少初露鋒芒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在南北朝的沙苑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西魏的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後成為北周太師、魏國公。李密的祖父李耀是北周太保、邢國公,李密的父親更是作為隋朝的高級統帥,被封為蒲山郡公。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李密,自幼就受到軍事理論的熏陶,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
最初李密在隋煬帝的儀衛中任職,隋煬帝看到他後對隨身的大將軍宇文述說到:“這個人的神態很不尋常,別讓他在宮裡擔任宿衛”,宇文述向李密轉達了隋煬帝的意思:“你的天資這麼卓越,不應當只是在宮廷里擔任小小的警衛,去通過才學獲得官職吧。”
不久李密借病辭職,專心讀書,自此走上一條紛爭之路。
辭官回家後,李密就隱居起來,每日苦讀書本。有一次越國公楊素經過李密隱居之處,看到李密在專心學習,好奇地牽馬緊跟,想要看看這個青年人究竟在看個什麼。
追上李密後,越國公問道:“讀書人為何如此好學?”李密認識楊素,連忙客氣地下牛拜見。楊素看到李密在讀《項羽傳》,覺得他非等閑之人,對他刮目相看,兩人的交談也非常愉快。
楊素對一同出行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道:“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
楊玄感也對這個青年佩服不已,於是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楊玄感策兵謀反時,將李密當作自己的軍師,經常向他詢問策略,但楊玄感與李密在觀念上不能達到共識,李密的很多策略都沒有被執行。
謀反失敗投奔瓦崗
楊玄感起兵謀反後,隋煬帝派大將宇文述、來護兒等人率軍討伐。楊玄感不聽李密撤退潼關的建議,強行圍攻弘農宮,結果圍了三天沒能攻下,只能帶兵狼狽西去。
到達閿鄉縣,追兵趕上來了,楊玄感戰敗。李密此前秘密地進入潼關,但可惜也被追捕的人捉住。李密和他的同夥被捕後,正要被押送要隋煬帝面前。
想到自己的形勢,以隋煬帝的性格即便他求饒也會被除之而後快。他對同夥們說,如果我們被送到了隋煬帝面前,他一定將我們剁成肉泥以泄心頭之恨,我們的命運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就要消散了,快想想有什麼辦法讓我們度過難關。
大家紛紛贊同他的話。他們之中大多是些有錢人,隨身帶了不少黃金,於是李密叫他們變相向押送官員行賄,告訴官員自己死後,這些錢除了用於自己的安葬,剩下的都是他們的。
押送官員被金錢利誘,答應了他們。出潼關後,官兵的防備逐漸鬆懈,李密和他的同夥們假裝自己失意悲傷,終日沉淪在美酒之中,裝出一番沒有志向接受現實的樣子,整日吵鬧放縱。
時間久了,押送官員便當了真,不再那麼嚴格看管,李密等七個人於是趁機挖穿牆壁逃掉。
大業十二年,翟讓發動農民起義,將韋城瓦崗寨作為根據地,因此人稱瓦崗軍。李密知道後投奔翟讓。瓦崗軍中不少人知道李密的事情,知道他是楊玄感的部下,為了避免惹怒朝廷,瓦崗軍的將領私下慫恿翟讓殺掉李密,翟讓很是猶豫,就把李密關押在軍營之外。
但是很快李密非凡的軍事才能顯現出來,他向翟讓建議趁隋煬帝外出巡訪,洛陽空虛,一舉拿下。
翟讓聽到李密的建議後十分尊重敬仰,立即釋放並且重用他。李密沒有辜負翟讓的賞識。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逐漸壯大起來。
翟讓自己覺得才能不如李密,希望瓦崗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的他,將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這個外來者。
可惜的是李密在多年流浪投奔的過程中,養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這使他在瓦崗軍的內部鑄下了惡果。李密注重人才,禮賢下士,但他也特別重視向他打小報告的人。
他在瓦崗軍站穩腳跟以後,瓦崗軍的內部分為了兩個陣營,一方是以翟讓為首,人員大多是瓦崗軍的舊人,他們對翟讓拱手將領導權於人,很是不滿;
另一方是李密的親信,他們大多是統治階級出身,將翟讓看作眼中釘,慫恿李密幹掉翟讓杜絕後患。翟讓手下有個粗愚人,對李密非常不滿,他曾經對翟讓說:“大人您應該獨自謀劃大事,幹嘛要把大權讓人,您不殺掉這個阻礙您成就大業的人,我將為您殺掉! ”
翟讓聽了哈哈大笑,並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李密聽到這個話以後,不但非常厭惡這個說話的人,同時還對翟讓起了殺心。 公元617年,李密受封魏公,不久就殺掉翟讓,獨攬瓦崗軍大權。
失去軍心自食惡果
李密殺掉翟讓,獲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但是瓦崗軍的實力也受到大創。李密和翟讓這兩個瓦崗軍的領頭人物,由親密走向反目,完全是李密猜忌多疑、不講義氣所致。
史書中對於李密暗殺翟讓是這樣描寫的:李密邀請翟讓喝酒,在宴會中間,把翟讓的兵士都支開了,他假意拿出一把好弓給翟讓,請他試射。
就在翟讓轉過身子,剛拉開弓的時候,李密布置好的刀斧手沖了進來,把翟讓砍倒身亡。天下未定就先殺了自己的兄弟,連恩人都下手的小人,自然無法讓軍中的弟兄們死心塌地地跟隨,李密殺掉翟讓後,軍心浮動,漸漸走起來下坡路。
不久,王世充襲擊倉城,李密又打敗了他。在這次戰役中,王世充派出自己的全部人馬攻打李密,初戰李密看形勢不對,急忙撤退。
之後帶領數百名精兵輕裝上陣,阻攔住王世充的攻勢,王世充的幾千人馬潰敗,軍隊打亂,幾萬人爭先恐後地搶着衝上浮橋,踩踏致死的官兵數不勝數。
這時天降大雪,似乎老天都在幫着李密,王世充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迴旋之地,他手下的幾名大將也都戰死沙場。
此時的隋煬帝勢力愈下,很多朝廷的命官紛紛投奔李密,尋找新的出路,各地方的官員也深諳朝廷的覆滅只是時間關係,形勢之下也紛紛投降,歸附李密。
李密的統領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於是李密手下的官吏們全都勸說他立即稱帝,但李密說:“洛陽沒有平定之前,不能談這件事。”這時的李密還是非常明智的,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勝利而得意忘形。
但是這樣一帆風順的日子並沒有長久,李密早年在瓦崗軍的所作所為終究是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公元618年,王世充和李密再度交手,這一仗李密完全有取勝的可能,他把大營設在北邙山上,前面就是一條大江,守城有望。
按計劃本來可以堅守十天,等王世充求戰不得,兵疲糧盡的時候,李密就可以一舉拿下。可惜的是這時的李密妄自菲薄,自認為曾經打敗過王世充,便沒將他放在眼裡。
並且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麼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瓦崗軍的將領感到心寒和不滿。
直言上諫的賢士不但沒能得到李密的重用,反倒是遭到疏遠;與此同時李密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釀成惡果。
他手下親信的一眾將領也是驕傲輕敵,紛紛要求主動出擊。李密也被這種情緒感染,改變了之前守城等待的策略。最終李密在北邙山一役中大敗,西逃長安,自此瓦崗軍分崩離析,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隋末爭雄的關鍵時刻,李密輕信貪財小人邴元真,邴元真被任命為書記,並鎮守洛倉,但邴元真早已暗中歸降王世充,李密敗給王世充後,邴元真很快就開城投降。軍隊戰敗,還失去了駐紮地和糧倉,李密大怒也無濟於事。
軍中士氣大潰,最終瓦崗軍被王世充徹底擊敗。其實從李密殺翟讓那時起,瓦崗軍軍心浮動,他的失敗就註定了。士卒離心是導致李密失敗的重要因素。
李密雖然自己擁有一身的本領,但是在任用人才、得軍心得民心上終究是欠缺很多,或許他出身貴族,一生又走得順風順水,讓他過於自負。
作為一個軍隊的首領沒有一幫德才兼備的人為他出謀劃策,這何嘗不是一種失敗。這是李密的敗亡的死結和宿命,李密和瓦崗寨的敗亡雖屬突然,但也是必然。
他經歷了由失意貴族到普通平民的滄桑,也經歷了由普通平民到瓦崗起義軍首領的巨變。
凡大福之人,必有大運,可惜的是李密並沒有被老天眷顧。又或許說他後期的剛愎自用失去民心,即便是老天給他機會,也沒有人願意向他施加援手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知道感恩,學會感恩的人才能收穫更多的機會,假如當初李密沒有殺掉翟讓,瓦崗軍上下一心,或許現在的歷史又是一番模樣了。
資料參考:
- 李密的死結與瓦崗寨的敗亡——《國學評書》
- 李密悲劇何在——龍立雲
- 《舊唐書》
-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