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燈火通明,宛如白晝,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受到全球矚目。
7月1日零點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嘹亮歌聲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飄揚着,離開了祖國母親懷抱百年之久的遊子終於回家,那一刻,全國上下一片沸騰,人們歡呼、擁抱、哭泣……
自此,香港由此前世界進入中國的單一橋樑變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中轉站之一,香港從“英國的香港”真正成為了中國的香港,更深刻的變化將是在思想領域,“一國兩制”的偉大國策將徹底融入香港公民的意識中,香港將與內地一道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中英無法言說的默契
1997年7月1日,香港終於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懷抱,至此,中國完全收回了被列強侵佔的國土。這時,港澳已經被西方列強侵佔了百年之久,距離新中國成立也已經半個世紀。
在研究香港問題的眾多問題中,有一個問題一直是學者們感興趣的點,即1949年解放軍為何在解放了中國大陸後,不乘勝追擊收回香港呢?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五縱隊在解放廣州後,揮師南下,陳兵深圳河,已經做好了解放香港的準備,而對岸的英軍也人心惶惶,準備應戰,眼看大戰一觸即發,就在這時,北京卻下達了“暫時不動”的命令,從此,香港問題在近半個世紀後才被徹底解決,這其中,究竟有何內幕?
首先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暫時不動”並不是要放棄香港,更不是西方輿論場上所宣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能力收復香港”。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達到驚人的550萬人,而且,這支部隊還是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淬鍊,是一支擁有頑強戰鬥意志、作戰經驗豐富、作戰能力卓絕的無敵之師。出動這樣一支部隊解放香港根本不在話下。
那為什麼新中國沒有使用武力驅逐西方列強呢?
早在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前,中國擬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曾提到此前與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等種種不平等條約皆是無效的,新中國不予承認將全部廢除:
對於舊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訂的各種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
理論上講,有關與香港主權簽訂的三個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均作廢,英國所謂的法理依據化為空談。但現實來看,要為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作長遠打算,武力收回香港在當時是一個不成熟的決定。
因此,經過深思熟慮後,毛主席才最終下達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的命令,其實,這一決定並不是新中國成立前夕匆忙做出的決定,早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就曾全面闡述過這一想法:
“在原則上,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在執行的步驟上,則應按問題的性質及情況,分別處理……總之,在外交工作方面,我們對於原則性與靈活性應掌握得很恰當,方能站穩立場,靈活機動。”
2月,蘇聯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到西柏坡與毛主席會面時,毛主席便已經在港澳問題上有了一定的想法。在兩人會談的記錄中,毛主席提到:
“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做最後的決定”。
在毛主席論述的上面這翻話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關於發布“暫時不動”這條命令的原因:
首先,新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便是告訴西方列強,香港主權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這一點毋庸置疑。
此外,周總理也曾在1951年時說:
“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
其次,新中國剛剛成立,經濟亟待恢復,武力收復香港,不利於香港的和平穩定,但如果要實現香港的和平過渡,時機又沒成熟,這就意味着要做更長遠的打算。
最後,香港所處的地位特殊,新中國應將其作為與世界交流的窗口開展海外經濟貿易,這更有利於新中國的發展,更符合當時的發展需求。
因此,中央最終決定暫時維持香港現狀,將其放在英國人手中。受此影響,新中國成立後,英國拒絕跟隨美國等西方列強,成為了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
對此,周總理表示,這是我們在戰略上的考量:
“我們對香港的政策,是東西方鬥爭全局戰略部署的一部分,不收回香港,維持其資本主義英國佔領不變,是不能用狹隘的領土主權原則來衡量,來做決定的。我們在全國解放以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在長期的全球戰略不是軟弱,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進攻和鬥爭。”
與美國對“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持“公開敵視”的態度不同,對英國而言,英國每年在中國市場上有着超過三億英鎊的貿易價值,失去中國市場是極大的損失,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英國基本保持着“不干涉”、“不站隊”的立場,而中國共產黨在香港問題上的“彈性”處理也為未來兩國關係發展提供了“戰略空間”。
因此,當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的勝利之勢已經明朗化的背景下,英國也意識到要向新中國“示好”的必要性。在種種考量中,中英兩國在處理香港問題上的默契逐漸凸顯出來,利用香港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的包圍圈中打出一個突破口來,所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這一戰略很好的平衡了當時雙方的利益。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中國態度堅決
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處理香港問題時,始終保持低調、慎重,堅持“維持現狀”。1954,英國代表團訪華前,周總理在準備大會上明確指示:
“不成熟的問題,也不要去談,例如香港問題。……至於我們是否要收復香港,如何收復,政府還沒有考慮過,我們就不要談。”
同時,周總理也告知來華的英國客人,中國的態度是一貫的:
“如果我們需要解決,也得和你們談判,我們不會採取突然行動。”
1959年,面對內部出現的一些香港問題上的急躁情緒,毛主席強調:
“香港還是暫時不收回來好,我們不急,目前對我還有用處。”
1972年,中英外交關係完全正常化後,根據形勢發展和現實情況,中方再次表示“不要急急忙忙搞這個事(香港問題)”。
1974年,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來華訪問,在周總理和鄧小平的陪同下,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他,會談中,毛主席率先提到香港問題,他表示:
“香港作為英國管理下的亞洲貿易和金融中心,其地位是安全的,最少在目前如此。我們之間就剩下一個香港問題了,現在也不談。”
隨後,毛主席便對着周總理問道:“還有多少年?”
周總理早有準備,他回答道:“是1898年租給他們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期滿,距現在還有23年掛零。”
聽完這一答案,毛主席微微嘆了口氣,指了指周總理,說道:“我們是看不到了,這是年輕人的事,由他們(鄧小平)去解決吧。”
1976年,周總理和毛主席相繼逝世,徹底解決香港問題的重擔果真落到了鄧小平身上。
1978年,早已按捺不住的英國人開始試探中國的態度,時任香港總督的麥理浩在一次宴會上,公開向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問道:
“1997 年快到了,《新界租約》怎麼辦?希望你們中方有個正面的表態,使投資者可以放心。”
簡單的一句話,卻暗藏玄機,看似遙遙無期的新界租期,眨眼間也只剩下19年了,香港問題究竟會如何解決,以何種方式解決,英國人開始着急了。
對此,鄧小平十分清楚,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已經要到了:“雖說19年這個時間不短,但對外國投資者來說,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如果要他們繼續在香港投資,就必須要讓他們放心,所以,這個問題該研究研究了。”
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國皇家空軍專機在北京首都機場降落,艙門打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緩緩走下飛機舷梯,並與前來迎接她的中方官員一一握手,這是她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香港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撒切爾夫人此次赴華談判可是攜帶着打贏馬島之戰的餘威來的。
9月24日下午,撒切爾夫人進入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與鄧穎超同志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後,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正式前往福建廳與鄧小平舉行會談。
會議剛一開始,撒切爾夫人便開門見山,提到香港問題:“此前簽訂的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是任何人都無法磨滅的事實,這些條約必須要遵守,如果中國收回香港,會破壞香港的和平與繁榮,給香港帶來不堪設想的災難性後果。”
對此,鄧小平說道:“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是一定要收回來的。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的領導人是李鴻章。”
緊接着,鄧小平強調:
“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於一兩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兩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時間了。”
同時,鄧小平話鋒一轉,表示希望在香港問題上與英國取得合作。會談結束前,鄧小平的最後一番話徹底讓撒切爾夫人意識到了中國收回香港的堅定決心。
“如果中英雙方根本談不攏,那中國將不得不重新考慮重新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
儘管心中已經慌亂,但撒切爾夫人仍然強裝鎮定,走出人民大會堂,不幸的是,在下台階時,撒切爾夫人卻毫不防備地一腳踩空,摔倒在地,就連同行的工作人員都驚詫不已。不過,畢竟是見識過大場面的人,撒切爾夫人在起身後,仍然優雅地對着鏡頭微微一笑,隨後才再次離開。
從撒切爾夫人自信滿滿赴中國人民大會堂參加談判,到離場時摔倒,從這兩個對比強烈的動作便能看到,未來在香港問題的博弈上,中國註定會是勝利的一方。
《中英聯合聲明》一錘定音,回歸前夕英軍蠢蠢欲動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在經過兩年時間,前後共約22輪的談判後,雙方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將恢復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1985年5月27日,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的12年過渡期。
隨着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時間進入倒計時,儘管英國已經簽訂了相關條約,但其野心還在蠢蠢欲動。
1997年6月25日,數十艘英國軍艦朝着中國南海方向駛來,正值香港回歸的重要關頭,中國本無意生出事端,但英軍行徑太過惡劣,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是對我國主權赤裸裸的挑釁。
對此,中國海軍接上級命令前往南海和公海的邊界,執行這一任務的便是“宜賓號”導彈護衛艦。眼看英軍軍艦進入中國領海,宜賓號立即發出警告:
“注意,這裡是中國海域,我是中國海軍,你即將進入中國領海,侵犯中國領海權益,請立即離開!請立即離開!”
然而,英軍卻不顧中國海軍警告,繼續挑釁,甚至還派出一架直升機偵察,試探中國海軍的態度。對此,中國海軍立即做好戰鬥準備,兩艘英軍軍艦向宜賓號沖了過來,士兵立即向艦長報告情況,問道:“要不要避一下?”
關鍵時刻,艦長態度堅定地說道:“避讓?我們的背後就是祖國,現在躲開就是叛國,不需要迴避,敢撞就試試,誰怕誰。”
聽到艦長擲地有聲的回應,宜賓號上的戰士們個個神採風揚,挺直了腰桿,已經做好了要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
果然,英軍在到達極限距離的最後關頭卻調整了航向,無奈離開了中國領海。此後幾天,英軍軍艦不時挑釁,重複着此前的行動,一直到7月1日。其實,英國的目的人盡皆知,無非就是想在香港回歸前製造點小衝突,凸顯一下自己的實力,找回點面子。
除此之外,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也有意外發生。為了能在1997年7月1日零點整讓五星紅旗飄揚在香港的上空,對於回歸儀式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着極為嚴苛的時間限制。
當時,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儀式上,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回歸儀式的億萬觀眾絕對沒想到,波瀾不驚的回歸現場其實暗流涌動,是中英雙方你來我往的高手對決。英國查爾斯王子在講話時,超出了原先定好的23秒時間,這就意味着中國的國旗面臨著無法按時升起的可能。
在兩年多的艱難談判中,中國早已見識到了英國的小伎倆,針對香港回歸儀式上可能發生的變數,中方人員早已做好了預備方案,台上的司儀在收到指示後,加快了語速,護旗旗手和儀仗隊前進的步伐也比平時要加快了節奏,6月30日23時59分,英國國旗緩緩降落,標誌着英國在香港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終於在今天畫上了句號,7月1日零時整,《義勇軍進行曲》響起,中國國旗和香港區旗一起飄揚在香港的上空,在外漂泊百年、歷經滄桑的遊子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香港同胞真正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主人。
香港的回歸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日益強大的國家實力,更重大的意義是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範例。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站在今天看當初關於香港問題展開的博弈,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緊張和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