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像)
在代表江蘇督軍李純從事調和南北軍閥實現和平統一工作期間,白堅武曾經與孫中山有過多次交往。
1917年,白堅武被李純聘為江蘇督署顧問兼書記處交際股主任。當時,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總攬北洋政府大權,拒絕恢復《臨時約法》與國會,在日本人支持下,決心採取武力實現統一;而總統馮國璋則在英美支持下,主張和平統一,並指使李純通電主和。李純為提高自己的威望與地位,以調解人的身份出現,所以,西南各省紛紛派代表來南京商討時局。此時,孫中山在廣州已經組織護法軍政府,與段祺瑞抗衡。李純即派白堅武為代表,專門與各方商討南北議和問題。1917年12月8日,白堅武坐船動身,專門去廣州會見孫中山,討論和平統一問題。
在海上漂泊數日,白堅武躊躇滿志,賦詩明志:
碧浪浮天地,丹心照古今。
濤聲燈影里,過去未來人。
會有蒼生淚,波馳且莫論。
第二天,又作一首七律:
行過山隈又水隈,九州劫外一徘徊。
船迎雪練金波立,人自銀河玉液來。
浩氣高期天可御,冥心靜與海俱回。
縈迴百感隨流去,萬事銷憑酒一杯。
孫中山對白堅武給與了高規格接待。12日,專門派兩人到香港歡迎;13日,白堅武到達廣州。剛剛在酒店住下,國民黨政府的一些要人就前來拜訪;14日一早,孫中山就派船來接。此時孫中山因病住院,在病榻上會見了白堅武。孫中山形神交瘁,一臉的鬱悶,然而談論起問題來卻談笑風生,詳盡明銳,白堅武不由得感嘆:“開山人物名下無虛也!”在廣州期間,白堅武與社會各界廣泛進行了接觸與座談。“廣州之行,征訪各方心理,渴望和平甚於望歲,異口同聲恢復國會而外他無問題。”12月16日,白堅武離開廣州,在船上,他回想幾天來的經歷,寫下兩點感想:
一、粵人富於政治、經濟上之才力,在全國中可稱優越,唯軍事則以現狀而論直無辦法。他省人固有壟斷之誚,然粵軍既無戰之能力,又無軍紀之可言,衝突之結果徒禍地方耳;
二,粵、桂人之感情已壞。以前敵之危迫屢蹈於危,倖免破裂,然來日終不免矣。陳舜卿氏之統治固失平衡,惟粵人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志而無力,徒為口頭之攻擊,得毋近於好亂而無成乎?余非官僚,不能作喪心痛狂之語,現象如斯,固不誣也。
1918年12月8日與11日,白堅武在上海又兩度拜會孫中山。在談話中,提起歐戰和平會議,孫中山說道:“中國此時宜提出高麗獨立案於和席。蓋高麗不能與安南比,中法之戰中國以條約割讓安南於法,中日之戰中國以條約退出主權,令高麗獨立,日本當時所承認,其後乃積漸吞併之。美國其時亦有尊重高麗獨立之宣示,後以勢不便單獨立言。今乘國際聯合會議,提出陳案,中美協力,足令武力吞併者根本消減。”白堅武答道:“誠為解決良機,但內政不清結,此節不能辦到也。”隨後,兩人又談及裁兵去督問題、辛亥革命以及此次軍府外交上之利鈍關係等,最後,二人互贈照片,盡歡而別。白堅武此次對孫中山的印象是“中山政治特識最高,而乏常識。”
1919年1月11日與2月16日,白堅武再度拜會孫中山,商談和平問題,仍然感覺“中山不明政情,相去甚遠,而光偉照人。”
白堅武最後一次見到孫中山,是在1920年12月25日,那天晚上,他與孫洪伊共同拜訪了孫中山。相談內容沒有記載。
1924年,孫中山去世。白堅武聞訊後,寫了一副輓聯。上聯是:“列寧死,中山又死,世界縱橫無健者”;苦思下聯不得,只好勉強為之:“羊城枯,腦海亦枯,精靈浩瀚自千秋。”總覺得不妥,旁邊的朋友促成一聯:“革命成,共產未成,先生慷慨有餘哀。”這才覺得滿意。第二天,又寫了一副:“公志未成人亦苦,天實亡我戰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