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年代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稱“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着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主要的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徳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歐洲的霸主地位(普法戰爭後法國的洛林東部和阿爾薩斯被迫割讓給德國),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大力擴充軍備,展開軍備競賽。除此之外,法德為爭奪北非殖民地,導致兩者關係十分緊張。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着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也持續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擔憂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地區受到俄國的煽動而獨立。
英德矛盾(世界第一與世界第二之爭,傳統殖民帝國與新興殖民帝國之爭)
由於英國孤懸在英倫三島上,為牽制歐洲大陸諸國,英國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歐洲傳統強國——法國的重新崛起和歐洲後起之秀——德國的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沙皇世界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即“均勢外交”。德國將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漸漸威脅着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隨着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最主要的矛盾。
同盟三國
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後來,作為西亞霸主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協約國,成為同盟國的重要力量。
協約三國
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也必須將自己的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隨着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英國是協約三國的核心。
一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妻子索菲亞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協約國和同盟國集團利用這一突發事件,推波助瀾,相互指責,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事件經過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雙方在歐洲、中東,東非等地爆發一系列戰役,雙方互有勝負……此時,東亞的日本為了在東亞積極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趁着歐洲國家無暇東顧的間隙,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1915年至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年4月26日,原屬同盟國陣營的意大利在獲得協約國承諾的領土補償後決定倒戈,同協約國陣營簽訂《倫敦條約》。5月,意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與德國斷交,正式加入了協約國,並給予同盟國沉重打擊(意大利的第一次臨陣倒戈……)。
雙方都將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上戰役。西線為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與此同時,東線俄軍的發動了被稱作“布魯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勢。在海上,英國實行海上封鎖政策,準備把波羅的海的德國艦隊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德國為扭轉不利形勢,迫切需要突破海上封鎖,企圖主動出擊,尋機與對方決戰。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艦隊在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上遭遇,發生戰鬥,即“日德蘭海戰”。經過這一階段的數次戰役,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協約國一方傾斜。
1917年至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民國北洋政府跟隨美國,也在1917年以“以工代戰”的形式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奧宣戰,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同年初開始,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經過俄臨時政府失敗的“克倫斯基攻勢”,新成立的蘇俄政府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宣布退出一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
沙皇俄國最後一任皇帝——尼古拉二世
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署《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同日,該協議宣布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一戰結束後,各戰勝國於1919年1月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協約會議。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在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法國重新獲得了在普法戰爭中丟失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比利時與丹麥也獲得了德國的一些領土……但簽署和約的各國心懷鬼胎,為了利益爭執不休,為後來的“二戰”埋下了禍根……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中國理應收回對山東的主權,但“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竟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權轉交給日本,舉國震怒,廣大青年學生、工人、市民等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抗議,爆發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
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GDP
一戰結束後,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非洲等地的統治秩序。歐洲國家在一戰後千瘡百孔,元氣大傷,經濟蕭條,工農業等受到重創,實力大減,而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幾乎沒有受到戰爭的毀壞,相反,美國在一戰中大量販賣軍火,大發橫財,從歐洲轉移了一些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吸引了大量前來躲避戰火的科研人才……美國綜合國力大增,迅速從一戰前被歐洲一度所忽略的國家(一戰前,世界上國家綜合實力的排名大致如下:1、英國 2、德國 3、法國 4、沙皇俄國或美國5、美國或沙皇俄國 6、奧匈帝國或日本 7、日本或奧匈帝國 8、意大利 9、中國北洋政府或其他;歐洲各國認為一戰前的美國“富而不強”)一躍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強國,直至今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