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同時也是開國“六王”之首,生前被封為魏國公,與其他大部分功臣被屠戮爵除不同,其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真正做到了世襲,一直傳到明末,可謂代代相傳。
同時他的第四子徐增壽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私下向朱棣傳遞消息導致被建文帝所殺,為了表彰徐增壽的忠誠和貢獻,朱棣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這邊的魏國公仍然保留,以此顧念徐達的功績。
徐達
就這樣徐家就擁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世系爵位,後來更是成為僅有的5個與大明相始相終的公爵,魏國公一系繼續留在南京,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
接下來看看魏國公和定國公的世系傳承吧!
魏國公系(1370年-1645年)
第一代:徐達(1332年-1385年),1370年進封魏國公,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去世後,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
第二代:徐輝祖(?-1407年),徐達長子,1388年襲爵魏國公。靖難之役時,徐輝祖支持建文帝,屢屢率軍與燕軍作戰勝利,明成祖即位後,將其削爵並禁錮於家中直至去世。南明朝廷追贈太師,謚號“忠貞”。
徐輝祖
第三代:徐欽(1391年-1424年),徐輝祖長子,1407年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理由襲爵魏國公。因未得詔令而擅自回南京於1421年被削去爵位,發配鳳陽,明仁宗即位後,於1424年恢復徐欽爵位,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顯宗(?-1448年),徐欽之子,明仁宗即位後於1425年賜名徐顯宗,襲爵魏國公,直至1448年去世。
第五代:徐承宗(?-1463年),徐顯宗之弟,1448年,襲爵魏國公,領前府,直至1463年去世。
第六代:徐俌(1450-1517年),徐承宗之子,1464年,襲爵魏國公,為官五十年,以極孝著稱,兩次出任南京守備,受士民愛戴,於1517年去世,贈太傅,謚號“庄靖”。
第七代:徐鵬舉(?-1570年),徐俌之孫,1518年,襲爵魏國公,兩次擔任南京守備,領中府,於1571年去世。
第八代:徐邦瑞(?-1589年),徐鵬舉之子,1572年,襲爵魏國公,擔任南京中府僉書,於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維志(?-1593年),徐邦瑞之子,1589年,襲爵魏國公,擔任南京守備兼領後府,於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1644年),徐維志之子,1595年,襲爵魏國公,擔任南京守備領後府、提督操江,加太傅,北京失陷崇禎殉國後,迎接福王朱常洵繼承帝位,晉陞左柱國,掌管左府印,同年去世,贈太師,謚“庄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1645年,襲爵魏國公,不久在南京投降清朝,爵除,此後無事迹。
定國公系(1404年-1644年)
第一代:徐增壽(?-1402年),徐達第四子,長而勇敢善騎射,官至右軍都督府左都督,靖難之役時因私下向朱棣傳遞消息,為建文帝誅殺,朱棣即位後,贈徐增壽欽承父業推誠守正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進爵為定國公,子孫世襲,謚號“忠愍”。
徐增壽
第二代:徐景昌(1390年-1439年),徐增壽長子,1404年,襲爵定國公,聰明好學,掌行在後軍都督府,駐守北京,隨征巡邊,於1439年去世。
第三代:徐顯忠(?-1448年),徐景昌之子,1438年,襲爵定國公,於1448年去世。
第四代:徐永寧(1442年-1504年),徐顯忠之子,1455年,襲爵定國公,明憲宗年間因為誤毀制書被迫閑住,於1504年去世。
第五代:徐光祚(?-1526年),徐永寧之孫,1504年,襲爵定國公,領中軍都督府,1521年迎接朱厚熜到京師即皇帝位,加太師,於1526年去世,謚號“榮僖”。
第六代:徐延德(1514年-1567年),徐光祚之子,1529年,襲爵定國公,先後任左軍都督、神機營中軍都督,領中軍都督府,於1567年去世。
第七代:徐文璧(?-1602年),徐延德之子,1568年,襲爵定國公,在廷議中同意俺答封貢,掌後軍都督府事,為人小心謹畏,屢次代神宗郊天,累加至太師兼太子太傅。於1602年去世,獲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傅,謚號“康惠”。
第八代:徐希(?-1630年),又作徐希皋,徐文璧之孫,1602年,襲爵定國公,於1630年去世。
第九代:徐允禎(?-1644年),徐希之子,1630年,襲爵定國公,加太子太保,於1644年北京被圍時獻出德勝門投降農民軍,不久被殺。
徐達在明朝開國戰爭中功勞顯赫,嫡系子孫得以世襲魏國公爵,後其四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竭力支持朱棣,得以世襲定國公爵,一門兩國公,福萌子孫200餘年。只是在明朝滅亡之時,與國同休的公爵卻沒有殊死抵抗,紛紛率先投降,結果定國公投降大順軍卻被農民軍所殺,玉石俱焚,魏國公投降清朝卻被貶為庶民,名節有虧,只能讓人無限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