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奏響勝利的號角,中國大地一片欣欣向榮,老百姓終於可以擺脫列強侵害,安心經營自己的小日子。
這時,阻礙中國解放的最後一股勢力便是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本身並不安寧,一些國民黨將領被擊潰後,帶兵逃到西北,讓西北的局勢更加動蕩。
西北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還西北人民一片安寧,是建設獨立自主新中國的要緊事。
為了完成這份使命,1949年5月,抗戰老將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奔赴西北,向馬家軍進發。
01 馬家軍的前世今生
馬家軍是地方軍閥的產物,其主要由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領導,人稱“西北三馬”。
清朝末年,政府逐漸沒落,馬家軍順勢掌握西北局面,在甘肅一帶安營紮寨。
國民政府時期,馬家軍支持國民黨,並被授予地方自治的權力,也可以說是國民黨控制西北的一枚棋子。
從舊時代走出來的馬家軍兇惡殘暴,但卻有勇無謀,“三馬”用人唯親,既不考慮實力,也不考慮人品,導致馬家軍內部怨聲載道。
在大革新的背景下,“三馬”依舊在拼冷兵器,以騎兵為重,不得不說,也是極為短視了。
馬步芳
在與我軍的數次交鋒中,馬家軍最終被我軍擊潰,馬鴻賓投誠;馬步芳、馬鴻逵逃往台灣,後分別在沙特阿拉伯與美國去世。
隨着他們的去世,馬家軍這個詞,也終於封塵於歷史了。
02 彭德懷攻打馬家軍,兩次失利
1949年,為了完成中國最後的統一之路,打破馬家軍在西北的勢力,彭德懷率眾人在一個朗朗晴日出發了。
8月的天氣,還有些許酷熱,將士們忍着嚴寒酷暑,從未叫苦叫累,他們跋涉千里,穿越高山險阻,只為儘快收復西部,給老百姓一份新生活。
解放軍進入西北一帶,氣溫逐漸涼快起來,似乎也預示着一份好運氣。
然而,我軍攻打馬家軍的第一場戰役卻並不那麼順利。
早晨,風有些大,彭德懷率領眾人主動出擊,意圖悄悄靠近,包圍馬家軍。
將士們抱着全殲敵人的決心,小心又迅猛地向前奔去,荒草和險峻的山峰,也絲毫不能阻撓他們。
西北是馬家軍盤亘幾十年的據點,我軍對地形沒有馬家軍熟悉,彭德懷帶領將士們馬上要靠近馬家軍,準備發起進攻時,被馬家軍先行一步。
一隊馬家軍騎兵從暗道突然向我軍衝出,高喊:“殺!”。
我軍雖然有些意外,但身經百戰的解放軍並沒有慌亂,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與敵人拼殺起來。
我軍善用刺刀,熱兵器不夠充足,這次主要攜帶的武器也是刺刀,將士們用刺刀刺向敵人的馬匹,力量雖強,攻擊力卻不夠,戰馬的力量,還是要比人的血肉之軀更大。
彭德懷領軍多年,非常聰慧,他迅速轉變隊形,帶領將士們形成包圍之勢,解放軍與馬家軍的拼殺中,我軍逐步將敵人圍在包圍圈中。
但是,我軍沒有帶充足的熱武器,即使圍困敵軍,戰鬥力依舊不夠,沒有形成充足的威懾力。
馬家軍領頭高喊:“衝出去。”
他們的戰馬直向我軍衝來,戰士們不怕受傷,揮舞着手中的刺刀,一次次刺向敵軍,雖然殺死不少,卻仍舊被他們逃脫。
第一次交鋒,我軍沒有完成預定目標,大家都有些挫敗,信心受到了打擊,這次戰役,我軍損失大概2000人。
1949年4月16日,一番休整後,解放軍向馬家軍發起第二次進攻,西府戰役打響。
按照作戰計劃,我軍向南行,向馬步芳集團部進發,西府戰役一打響,我軍勢如破竹,一下便佔領馬家軍12座城鎮,戰士們臉上喜氣洋洋,對此次戰役信心十足。
但是,沒料到的是,在攻打寶雞時,我軍再次失利。
我軍佔領寶雞後,發現馬家軍早有準備,在寶雞三面將我軍包圍,敵軍胡宗南的兵力,直接深入到我軍腹背,我軍存在被圍殲的風險。
形勢急轉直下,敵軍對我軍發起攻擊,我軍見勢不妙,展開突圍,最終在5月12日擺脫追擊,輾轉至馬欄、轉角一帶養兵。
這次戰役,我軍損失慘重,失去了約1.5萬名戰士。
03 彭德懷智取馬家軍
痛定思痛,身經百戰的彭德懷總結作戰經驗,決定尋找敵軍破綻,硬碰硬不行,那就智取。
經過反思,彭德懷總結,馬家軍雖然實力雄厚,但勝在騎兵,我軍雖然勇猛,但人與戰馬對抗,顯然不可取。
此外,馬家軍非常落後,熱武器裝備甚少,以熱武器對抗敵軍騎兵,是個好辦法。
經過多方協調,彭德懷在中央幫助下,拿到較豐富的戰備物資,準備充足的解放軍,重振信心,尋找時機,再次向敵軍進攻。
很快,機會來了,馬步芳和馬鴻逵為了擴大地盤,野心勃勃地宣布:“我們定要拿下咸陽,給那群共產黨人看看。”
聽到這句話,我軍將領笑了笑,立即與咸陽守軍,時任師長的王誠漢聯繫,確定作戰計劃。
在馬家軍還盲目地想着再次以戰馬取勝時,我軍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等着他到來。
沒多久,馬家軍向咸陽出兵了,馬步芳和馬鴻逵領着部下,一路奔向咸陽,戰馬奔過,揚起無數灰塵。
馬家軍先派了一小批步兵進攻,這次,我軍放下刺刀,直接端起步槍掃射。
一顆顆子彈,像有眼睛一般,直飛向敵人心臟,馬家軍先前的一小波力量很快敗下陣來。
這時,馬步芳還極為自信,大手一揮,跟他的鐵蹄們喊話:“上!”
他滿心以為,前幾次我軍都不敵他的騎兵,這次又加派了這麼多人手,定能全殲我軍。
然而,吃了兩次虧的我軍,這次做了萬全的準備,咸陽的將士們,早就在作戰必經之地,挖好了戰壕,用虛土輕輕掩埋。
大意的馬家軍甩着鞭子,驅趕戰馬快跑,殊不知,腳下便是陷阱,跑得快,摔得越狠。
頓時,敵軍精良的騎兵一匹匹摔倒在地,狼狽至極,不少敵軍啃了一嘴的土,咳個不停,場面極為滑稽。
後續的騎兵看到後,有所準備,一部分騎兵跨過戰壕,向我軍衝來。
馬步芳雖然吃了一癟,卻在心裡嘲笑,這大概就是我軍的全部伎倆了,卻不知,我軍還派了三隊人馬等着他們。
衝過戰壕的敵軍首先遇到我軍第一隊力量的攻擊,這是一排高大勇猛,善於用刀的戰士。
他們先用手榴彈炸毀敵軍的戰馬,敵軍炸落在地後,便用刀與他們拼殺,大部分被摔下馬的敵軍還在發懵時,便被我軍一刀斃命。
好不容易衝過第一排攻擊力量,我軍安排的第二部隊人馬早就端好了槍,對準了他們。
這一隊人馬槍法精準,慌亂衝過來的馬家軍還想着用力量拼殺,我軍的將士們沉着冷靜地瞄準,不給他們動手的機會,一個子彈解決一個敵人,很快,地上便躺倒了不少敵軍的屍體。
第三線還是持槍部隊,與第二線不同,他們端着輕重機槍掃射,威力更大,與第一、第二部隊配合,幾乎沒有敵軍能逃過我軍的嚴密壁壘。
西北的黃土和風陣陣一起,彷彿怒吼的將士在衝鋒陷陣,這個9月註定要譜寫勝利的戰歌。
在解放軍與馬家軍的第三次對戰中,敵人引以為傲的騎兵,最終敗在我軍的槍支下,幾個回合後,馬家軍大敗。
西北地區的敵對力量解除,西北人民終於可以安寧了。
04 “全殲”的命令是真是假
在這次戰役中,一直有傳聞,毛澤東曾給彭德懷下令:“不接受投降,全殲”!這是為什麼?這個消息又是真是假呢?
原來,在革命戰爭時期,我軍曾與馬家軍有過一場交鋒。
那時,正是長征時期,我軍人員睏乏、裝備不足,為了打通西北通道,紅四方面軍選擇了一些戰士,組成了西北軍,準備西渡黃河。
在進軍到西北時,西北軍遇到了馬家軍,馬家軍當時兵強馬壯,西北地區是他們長期根據地,他們對地形極其熟悉。
雖然敵軍優勢巨大,但西北軍並沒有放棄,仍舊拚死掙扎,然而疲憊不堪的西北軍,最終不幸敗倒在敵軍的戰馬下。
可恨的是,馬家軍在打敗西北軍後,對他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虐殺,2000多名西北軍戰士被活活燒死,軍長被砍下頭顱示眾。
這種殘暴的方式不勝枚舉,消息傳回,我軍將士和老百姓對馬家軍極為痛恨,非常想上陣殺敵,為西北軍報仇雪恨。
在彭德懷最終打敗馬家軍後,才有此傳言,這來自於我國人民對解放軍的敬仰和愛,也是對當年西北軍殘暴行徑的痛恨。
那麼,毛主席“不接受投降,全殲”的傳言是真是假呢?
根據考證,毛主席當時給解放軍下達的命令是:“西北地區民族眾多,既包括漢族,也有很多少數民族,我黨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此次戰役,在軍事上要威懾敵軍,在政治上要團結各族人民。”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懷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對馬家軍勢力,我們必須全殲,對基層馬家軍官兵,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要解放和改造他們。
可見,上述的傳言,是人民心中對馬家軍的痛恨,希望能夠為西北軍報仇雪恨,而演化而來的,這也正說明了我們人民的可親可愛之處。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一定會從大局出發,從人民的福祉出發。
他們心中定然也哀痛當年犧牲的西北軍,但不會意氣用事,不會為了報仇,就打破大局,隨意下達命令。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讓新中國強大富足,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讓敵人不敢來侵犯我們,這一定也是當年西北軍的心愿。
以毛主席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從人民福祉出發,最終帶領人民迎來了新中國,這又何嘗不是更高意義上的報仇雪恨和對西北軍的紀念!
參考文獻:
1.《馬家軍的興起與滅亡》;田潤民;《炎黃春秋》2021年7期
2.《西府戰役——彭德懷戎馬生涯的遺憾》;魯靜;《炎黃春秋》2004年11期
3.《西府戰役失利時的彭德懷》;李敏傑,朱光亞;《炎黃春秋》199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