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2021年09月30日20:47:03 歷史 1555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電影《妖貓傳》劇照

圖文丨一隻小卓瑪

日期丨2021.09.30


公元618年,李淵長安稱帝,建立了華夏文明無比輝煌璀璨的一代王朝——唐朝。

也就在這一年,在廣袤的雪域高原,此地數千年歷史上最強盛的政權——吐蕃王朝,也逐漸興起。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武德元年(郭子和降唐等無數歷史事件)

在此後的兩百多年間,唐朝與吐蕃或盟或友、或戰或和,共同譜寫出華夏歷史上一段風雲詭譎、波瀾壯闊的史詩。

吐蕃王朝建立以前,青藏高原處於數十個原始游牧部落彼此並存的社會狀態。


吐蕃王朝的建立

公元六世紀晚期,論贊弄囊(570-629年,吐蕃開國之君)統一雅魯藏布江中下游諸部落,在拉薩河流域建立統治中心,被尊稱為“朗日論贊”(意為如同蒼天般高明,如天山般堅強的君王),拉開了吐蕃王朝的序幕。

論贊弄囊征服西藏的過程中,重用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新貴族,引發了舊貴族的強烈不滿。

公元629年,舊貴族們合謀毒殺了論贊弄囊,並紛紛進行叛亂。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628年(薛延陀獨立)

吐蕃即將分崩離析之際,論贊弄囊之子,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617-650年,吐蕃立國之君)在叔父和宰相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登上贊普寶座。

雖然十三歲就開始親政,但松贊干布雄才大略,小小年紀便展現出超強的政治手腕。

繼位後,他迅速採取嚴厲措施,“對進毒者斷然進行斬滅,令其絕嗣。” 其後強力鎮壓各方反叛勢力,“叛離之民庶,復歸轄治之下。”

十三歲少年的雷霆霹靂手段,讓那些蠢蠢欲動,正欲欺負孤兒寡母的貴族們為之膽寒,紛紛表示誓死效忠,絕不敢有二心。

公元634年,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後,在吐蕃王朝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松贊干布

他先是遷都邏些(今拉薩),使之成為吐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後參照唐朝制度,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同時開始採用曆法,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制訂殘酷的法律。

至此,吐蕃王朝真正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吐蕃王朝最鼎盛時期,領土包括中國整個西部地區以及部分中亞地區和印度地區。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吐蕃強盛期領土

今天的尼泊爾(3000萬人口)、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1億人口)等喜馬拉雅山南麓人口稠密地區,都在其領土範圍之內,或者是其僕從國。甚至連印度經濟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恆河流域上游也在其控制範圍之內。


吐蕃王朝崛起的氣候因素

在唐朝時期,東亞大陸的氣候要比現在溫暖得多。

溫暖的氣候,讓青藏高原也變得濕潤多雨,十分適合進行各種農牧等生產活動,可承載人口達到歷史最高峰。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源自中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的研究

吐蕃王朝強盛期,總人口達到上千萬,加上大部分處於半牧半耕狀態,本土可動員的軍隊超過六十萬。如果連同僕從國在內,可動員的總兵力接近百萬。

在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中,多次見到吐蕃發動四十萬大軍的歷史記載。

吐蕃王朝崩潰後,隨着氣候不斷變得寒冷,青藏高原變得越來越不適宜居住。藏區人口也陷入長達千年的逆增長狀態,再也沒能建立起強大的政權。

清朝早期,藏區人口大約在200萬左右。至解放前,總人口更是只有不到130萬。

因此,我們很難想象,歷史上那個與唐朝逐鹿亞洲的吐蕃帝國,曾經是何等的輝煌和強大。


松贊干布與李世民的政治軍事對決

在吐蕃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與唐朝的領土糾紛主要集中在西域和青海地區。唐蕃戰爭的戰線分為兩條:一是吐谷渾;二是西域安西四鎮。

對於唐蕃雙方而言,吐谷渾的戰略意義十分重要。誰控制了吐谷渾,就等於控制了絲綢之路的南道。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吐谷渾和安西四鎮地理位置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現代後裔是青海土族),原為遼東鮮卑慕容部一支,西晉末年西遷至今甘肅臨夏州。後征服今青海、甘南、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起國家。

公元623年,吐谷渾侵佔芳州(今甘肅迭部縣東南),繼而進擾洮(今甘肅臨潭縣)、岷(今甘肅岷縣)二州。

唐高祖李淵遣駙馬柴紹(隋唐名將,平陽公主之夫)率兵前去救援。同年六月,在唐朝與吐谷渾的“岷州之戰”中,柴紹用計大敗吐谷渾軍,斬首五百餘級,俘虜無數。

八月,吐谷渾歸附唐朝。

自此,唐朝已把絲綢之路的南道,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公元629年,松贊干布以弱冠之齡繼位吐蕃贊普。

此時,吐蕃內部分崩離析,叛亂四起。同一年,唐太宗征戰突厥,開始一步步締造強盛的大唐帝國。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629年(唐朝統一,西突厥分裂)

等到634年,松贊干布剷除叛亂,統一西藏高原,遷都拉薩建立吐蕃王朝時,李世民已經橫掃漠北,俘虜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周邊如焉耆、党項等大小少數民族政權,紛紛歸附唐朝。唐太宗也成為萬國來朝的“天可汗”。

松贊干布站在青藏高原,舉目望向東方,所見之處除了唐帝國的疆土,剩下的都是唐朝的“小弟”。吐蕃就如同一隻被關在鐵籠中的“猛獸”,不禁悲從心來。

兩大新興帝國同時崛起並接壤,松贊干布是一代英主,李世民更是“上馬殺敵,下馬治國”的千古一帝,二人對強大的對手都不甚了解,更重要的是兩國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之間爆發戰爭在所難免。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634年(吐蕃建國)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松贊干布首先向唐朝作出了一次政治試探:他派遣使者入長安,向李世民提出和親請求。

松贊干布提出和親,並不是簡簡單單為了解決自己的婚姻問題,而是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

首先是藉助唐朝的威望,擴大吐蕃在周邊國家中的影響力。其次,通過與唐聯姻,可以免去後顧之憂,藉著短暫的和平,迅速征服西藏高原周邊和西域的其他部落。另外,也可以試探唐朝對吐蕃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在統一西藏的過程中,吐蕃侵佔了党項、吐谷渾等國部分領土,而它們都是唐朝的小弟。如果現在它們的大哥願意與自己聯姻,其實就代表着自己侵佔的那部分領土,得到了唐朝的默認。

此時的長安城內,唐太宗聽到吐蕃使者的和親請求,除了下令優待使者外,並未有任何表示。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步輦圖(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

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消滅東突厥後,大唐帝國威震四海,四方來朝。唐朝一般是在周邊國家向其表示臣服後,為加強彼此關係才與其聯姻。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吐蕃並未向唐朝表示歸附,此時賜婚除了有損大唐威儀,並沒有其他意義。

其次,在吐蕃使者提出和親之前,唐朝早就從吐谷渾等小弟們口中聽聞了吐蕃的所作所為。如果不但不給小弟們做主,反倒和吐蕃進行聯姻,那大唐的威信何在?以後還如何服眾?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古都長安

唐太宗之所以沒騰出手來對付吐蕃,是因為此時,在唐帝國的東面和北面還有高句麗、薛延陀、西突厥三大勁敵。

松贊干布在拉薩等了大半年,等來的是唐朝象徵性的賞賜,和吐谷渾國王在李世民面前告自己的狀,以及唐朝在吐谷渾、党項等國扶持親唐勢力的消息。

此時的他終於收起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既然用政治手腕不能達到目的,那就兵戎相見吧!

公元638年,松贊干布借口自己賜婚不成,是吐谷渾等國從中作梗。親率20萬大軍,迅速擊敗吐谷渾,佔領青海湖以南廣闊草原,隨後又擊敗吐谷渾盟友党項、白蘭諸羌,屯兵松州(今四川松潘)邊境,兵鋒直指唐朝腹地。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松州都督韓威率軍迎戰,被松贊干布一舉擊潰。闊州(今松潘縣黃勝關北)和諾州(位於松潘縣北)兩地歸附吐蕃。四川西部、甘肅南部、青海湖邊部分羌族部落見風使舵,叛變倒戈,並引誘吐蕃入侵唐朝。

松贊干布並未繼續冒進,而是繼續派遣使者入長安,再次要求迎娶唐朝公主,同時向唐朝喊話:“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此是松贊干布向唐朝打出的第二張政治牌。

松贊干布雖然親率20萬大軍出征,但是並沒有打算與唐朝作殊死搏鬥。佔領吐谷渾、党項、白蘭諸羌的土地後,他的軍事目的已經達到。

大軍之所以屯兵松州,是想試探大唐的實力,同時想以軍事威脅為手段,博取與唐朝政治談判時的優勢。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如果唐朝懾於吐蕃的軍事實力,答應松贊干布的和親要求,毫無疑問將極大地打擊唐朝的威信。歸附於唐朝的周邊小國部落,也勢必將紛紛脫離唐朝,從而削弱唐朝的實力。

八月,松州戰敗的消息傳入長安,唐太宗嚴詞拒絕宰相魏徵的議和建議,決定對吐蕃重兵出擊。他調回在西域與西突厥作戰的唐軍精銳,並制訂軍事部署:

“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

其中侯君集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執失思力、牛進達等都為當世名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對吐蕃已經非常重視。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唐朝五萬軍隊對決吐蕃二十萬軍隊,為什麼就說明唐朝非常重視吐蕃呢?

因為唐朝出征,基本是以少戰多,橫掃天下無敵。以少戰多而勝之,已經成為唐朝君臣深入骨髓的自信。

看看大唐的其他戰績:

衛國公“軍神”李靖,三千騎破東突厥軍十萬人。

英國公李勣,六千騎下馬步戰,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

刑國公蘇定方,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

樂城郡公劉仁軌,一萬三千水軍,全殲日本和百濟聯軍四萬八千人。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人,只因為沒有一戰滅國,居然成了所謂“失敗”。

特別是大唐“玄甲軍”這支精銳重騎,來去如風,所向披靡,令周邊國家聞風喪膽。它是世界冷兵器戰爭史上,最強悍、最鐵血的軍隊之一。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重型鐵騎

回到松州之戰

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抵達松州後,於夜間趁其不備,奇襲吐蕃軍並大敗之,斬首千餘級。

接下來,吐蕃在邊境接連大戰都未能取勝。

唐軍戰鬥力之強悍,令松贊干布心中大懼。他最終決定撤軍,退出佔領的吐谷渾、党項、白蘭羌地區,並遣使謝罪。

吐蕃之所以主動撤退,那場損失千人的夜襲只是表面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吐蕃與大唐在此時爆發大戰,對兩國的意義完全不同。吐蕃哪怕贏得這場戰爭,唐朝也仍可捲土重來,但松贊干布一旦輸了,那麼就有滅國之禍。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因為吐蕃此時立國未穩,分裂勢力只是從明處轉移到暗處。松贊干布20萬大軍只要前線潰敗,那麼吐蕃內部必定再次爆發叛亂,導致王朝分崩離析。

松贊干布作為一代英主,肯定深深明白這一點。另一方面,因為松贊干布的兒子去世,內部政權已經出現不穩定情況,其大軍需要及時撤回鞏固自身統治。


松州之戰對兩國的後續影響:

松州之戰前,吐蕃成功擊敗吐谷渾,並掠奪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使吐谷渾內部出現親蕃和親唐兩個陣營。

松州之戰後,松贊干布再次請求與唐朝和親,獲得唐太宗的許可,最終迎娶了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16歲入藏,嫁給25歲的松贊干布。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在藏區都擁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她對吐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唐朝通過與吐蕃的和親,緩和了部分邊境的緊張局勢,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與高句麗和西突厥的征戰。

公元640年,侯君集滅高昌國,威震西突厥。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理,並構築著名的“安西四鎮”拱衛邊防,從而徹底掌控了西域。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657年(唐朝滅薛延陀)

公元645年,唐太宗遠征高句麗,後來又陸續進行了兩次征伐。

公元657年,薛延陀滅國,唐朝在此建立燕然都護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成為唐朝境內獨有景色。

公元668年,高句麗滅國。

從618年唐朝建國起,在此後五十年間,大唐帝國宛如秋風掃落葉般,幾乎打垮了除吐蕃外的所有對手,完全就是個無敵般的存在。

唐蕃風云:一代英主與千古一帝的政治軍事對決,誰勝誰負?(一) - 天天要聞

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

松州之戰後,大唐帝國的強盛給松贊干布留下了極其深刻印象,此後一直以“子婿之禮”對待大唐,終其一生都未再與唐朝發生過任何軍事衝突。

松贊干布死後十二年,祿東贊(替松贊干布出使長安和親的那位吐蕃使臣)因吐谷渾和西域,再次挑起吐蕃與唐朝的紛爭。

壯烈而瑰麗的百年唐蕃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一人滅國的五品小官、被迫自殺的吐蕃戰神、大唐姐弟戀女帝、吐蕃鐵血太后……

無數傳奇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紛紛演繹着各自不同的傳奇人生。


(在以後的文章中,卓瑪將以唐蕃重要人物和重大戰爭為脈絡,繼續為你講述這兩百多年的歷史故事。)


—— 未完待續 ——


如果喜歡別忘點個【關注】

或者也可【點贊】【評論】

歡迎【收藏】【轉載】

轉載其他地方,請標明出處,並聯繫卓瑪,取得同意!謝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四川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其人口歷史經歷了很多變遷,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人口變遷事件:1. 史前時期:大量的先民在四川的流域、河谷和山區活動,如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等。2. 古代:自秦漢之後,隨着崇山峻岭和江河洪澇所限,四川的人口增長相對緩慢,人
無論男女都應該管住下半身,萬一有疏漏,後果必然是禍事臨門 - 天天要聞

無論男女都應該管住下半身,萬一有疏漏,後果必然是禍事臨門

在北宋的揚州府有一個叫謝洪的小地主,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在鄉下的縣城裡也算是一個小土豪。謝洪有一個族兄叫謝海,二人關係不錯。謝海有一個情人賈氏,而且還是有夫之婦,二人暗中勾搭成奸,這個婦人長的很漂亮,尤其那事讓謝海十分迷戀,謝海常常在謝洪
考場舞弊?後果驚人!揭秘人頭落地的真實教訓 - 天天要聞

考場舞弊?後果驚人!揭秘人頭落地的真實教訓

一樁晚清科場案揭示的清代科舉FuBai現象前言科舉制度是東方大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選拔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其中清代科舉制度更是嚴格而龐大,也是東方大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在這個看似公平而公正的制度背後,卻隱藏着許多不為人知的Nei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