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之死一事,被後世很多人認為是漢景帝的一大恥辱。為了討好反叛的諸侯王,漢景帝選擇殺死了竭盡全力幫助自己削藩的晁錯。然而,在晁錯死後,七國的起兵叛亂並沒有停止,漢景帝最終還是用武力鎮壓了叛亂。
不過,事實並不是這樣。對晁錯本人來說,或許是白白被誅殺,但對漢景帝來說,晁錯的死並非全無意義,而是出於團結朝堂力量,獲得群臣支持的需要。
西漢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文帝和景帝時期,有兩位人才是可圈可點的,一位是留下“不問蒼生問鬼神”名篇的賈誼,還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講的晁錯。
晁錯的前半生
晁錯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晁錯生於公元前兩百年,年輕時師從張恢,所學習的法家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人生和性格。漢文帝在位時,他就任太常掌故,被皇帝派往濟南學習《尚書》,接受並繼承了儒學,但從歷史來看,他一直是一位披着儒學外衣的法家學者。
▲晁錯被誅殺劇照
學《尚書》歸來後,因其品性和學力均極優,被任命為太子舍人,後屢升職,由於盡心輔佐太子,向皇帝上書《言太子宜知術數疏》,被升為太子家令。在輔佐太子的日日夜夜,他依靠自己的才能成功地贏得了太子的歡心,成為其心腹,這為漢景帝時期他地位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晁錯也是主張堅持削藩的人之一。他多次上書漢文帝,勸他貫徹削藩政策,但都被漢文帝駁回。然而晁錯的削藩主張與厭惡諸侯王的太子所持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太子也更為看重晁錯。
晁錯四十六歲這一年,他就任御史大夫,即副丞相,地位極高。他在任期間,就向即位不久的漢景帝提出了削藩的主張。漢景帝予以採納,然而好景不長,七國之亂就此爆發。此後,晁錯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被處以腰斬的結局,身為御史大夫,身穿朝服被腰斬東市。
▲晁錯和舊臣針對削藩一事進行辯論
與舊臣交惡,觸動集團利益
縱觀晁錯的歷史,必然會得出晁錯唯有悲慘地死去這唯一的結局。他是一個刻薄的法學家,雖然取得漢景帝的信任,但也是一個孤僻的人,在朝廷中到處樹敵,沒有什麼同僚。
從晁錯的性格來看,他的性格表現出法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晁錯大膽、正直、準確、深刻、嚴厲、正直、卑鄙、殘忍。這樣的性格註定了晁錯孤僻而不合群的行為舉動。
在朝廷中,晁錯一直是一個孤獨的人。晁錯是漢文帝時期朝廷中活躍的一員。他的許多思想和主張在以無為而治為國策的朝堂上顯得十分格格不入,他積極而有前途的思想使他在政治上樹敵不少。儘管漢文帝很珍惜他的才能,還是升他為中大夫,但是他的建議從來都是很少被採納。晁錯也處理不好和同僚的關係,乃至袁盎等漢朝初年的名臣普遍不喜歡晁錯的為人。儘管他的思想在漢景帝那裡極其受用,然而除了景帝就再無別人看重晁錯了。
景帝即位後,由於漢景帝寵幸他,晁錯被封為御史大夫,地位超過了九卿,名列三公。景帝與晁錯常常秘密商議國事,並商討對策。晁錯修訂並頒布了許多法律。晁錯儼然成為了皇帝的代表,掌握着許多重要權力。
晁錯受到寵幸,也引起了朝堂上其他大臣的擔憂。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面對當紅的勢力,其餘人無不眼紅而謀劃打壓。晁錯在朝堂上的風光,也侵佔了他們之中部分人的利益和權力,因此與晁錯結下矛盾。例如,作為舊臣代表,身為兩朝丞相的申屠嘉,下定決心懲罰晁錯,甚至對晁錯動了殺心。
▲晁錯劇照
晁錯一次曾為了出行方便,私自砸開了太廟的一座牆。這件事被申屠嘉知道後,他準備以此為契機,向皇上報告以賜死晁錯。然而,晁錯事先聽到風聲,當晚就去找景帝求助。漢武帝對晁錯說:“沒什麼大不了的。”讓晁錯放下心來。晁錯有着皇帝的支持,申屠嘉的計劃最終失敗。不久之後,他氣得舊病複發,不就撒手人寰。此事之後,晁錯在宮中的地位節節攀升,炙手可熱。
然而,申屠嘉之死也極大地加劇了晁錯與朝廷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雙方已經處於公開的敵對狀態,但這些老官員選擇暫時隱忍,不與晁錯正面交鋒,以保全自身。
▲晁錯向漢景帝痛陳削藩政策的作用
七國之亂爆發,輿論導向誅殺晁錯
在舊臣集團之中,有一個人在晁錯的死這件事上是有脫不開的干係,他就是袁盎。七國之亂爆發後,袁盎向漢景帝提議,以斬晁錯為例,平息亂局。
這兩人的仇恨不可謂不深。前文提到,漢文帝在位時,袁盎非常痛恨晁錯。袁盎是申屠嘉的門客,和申屠嘉關係很好。申屠嘉之死進一步加劇了他與晁錯之間的矛盾。
晁錯是個政治家,所以他把和自己不對付的袁盎看作不穩定的政治因素。所以當上皇帝的御史大夫後,他處心積慮打壓袁盎,派人去調查袁盎收受吳王賄賂的事件。後來證據確鑿,袁昂應被下獄治罪。要不是漢景帝寬恕了袁盎,將其降為平民,袁盎就幾乎是必死的結局。
七國之亂爆發時,晁錯還是沒有放棄除掉袁盎的打算。晁錯告訴部下說:"袁昂接受吳王的賄賂,掩蓋自己的罪行,希望能一併處理。"但部下向晁錯諫言對袁盎的打壓應當適可而止,讓晁錯陷入猶豫之中。
不久,袁盎聽說了晁錯要清算自己的風聲,就去見竇嬰。竇嬰也是晁錯的政敵,也是竇太后的親戚。晁錯堅持削藩的政策,雖然在朝堂上廣受反對,但只有竇嬰一個人敢公然提出,因此他也和晁錯互不對付。
袁盎向竇嬰解釋吳王起兵造反的原因,並希望竇嬰向皇上引薦自己。袁盎面見皇上後,說了這樣的一番話:“吳國之所以要起兵造反,就是因為晁錯大舉推行削藩政策,使得天下諸侯人人自危。吳王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姓名,不得不起兵反抗。現在他們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殺陛下身邊的小人,這指的就是晁錯啊。只要陛下您下達命令誅殺晁錯,吳王等諸侯王聽到消息,就一定會安然撤軍的。“袁盎以此為理由,他把罪責都歸咎於晁錯,也是藉此清算自己的政治對手。面對朝堂上一片歸罪晁錯的輿論,以及七國之亂的現實,漢景帝也只得接受袁盎等人的請求,處死晁錯。
▲晁錯和漢景帝在一起商討國事
晁錯之死,推向高潮
此時七國之亂一事正在發酵,以吳國為首的幾國聯軍,氣焰正盛,已經攻下了朝廷半壁江山,吳王劉濞還不斷的昭告天下,企圖吸引更多的諸侯反叛朝廷。南越國的三十萬兵馬也蠢蠢欲動,朝廷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長安城內大肆招兵買馬,並許以厚利,向富人們求得貸款充當軍費,然而卻幾乎沒有人願意資助朝廷,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底氣,不確定朝廷是否打得贏這場戰爭,生怕貸款給朝廷收不回本。此後,吳楚大軍攻破梁國,聯合軍隊節節敗退,龜縮到都城睢陽城內,吳王劉濞鐵了心要拿下睢陽,從而進兵函谷關,劍指長安。
▲晁錯上朝劇照
劉濞勢力越來越大,一旦朝廷失利,將會有更多的勢力加入叛軍,到那個時候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焦慮,無奈和恐懼,逼迫這位即位不久的新帝向現實妥協。此後,漢景帝召見袁盎,任命他為奉常,代表朝廷去和吳王講和,並赦免七國的罪過,下令停止削藩。此後,漢景帝召開廷議,並把太后也請上朝堂。陶青、陳嘉、張歐等人聯名上書漢景帝,建議漢景帝殺晁錯三族。大臣們聯名上奏誅晁錯,竟無一人反對。在竇太后的施壓下,最終促使了景帝下定決心誅殺晁錯。
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的一個寒冷的早晨,晁錯穿好朝服,奉詔入宮覲見漢景帝。晁錯登上前來接他的馬車,但馬車並沒有直奔皇宮,而是馳往一處小巷子。晁錯身着朝服,渾然不知等待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漢景帝強忍住巨大的悲痛,為晁錯斟酒送行。他傷感地說:“朕從師二十年還從沒有給老師斟過一杯酒。”最後,晁錯被送往東市腰斬。所謂樹倒猢猻散。在袁盎上策十多天後,群臣聞風而動,晁錯一黨紛紛落馬。
不過,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並未中止。七國聯軍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加快了對政權的篡奪。吳王劉濞自立為東帝,公然與西漢朝廷分庭抗禮。這一事件使得西漢朝廷內的所有勢力選擇了團結一心,以應對七國之亂。此後,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曲周侯酈寄、欒布、竇嬰對抗七國,逐步開啟平定叛亂的過程。最終,七國之亂被平定。
結語
晁錯是個很有特點的人,他很有政治才能。他一直向漢景帝諫言各種有利於漢朝發展的政策。例如,要長期發展,就必須以百姓為本,大力發展與農民有關的各種政策,告誡皇帝要控制他們的慾望,必須以百姓為中心。並主張以武力鎮壓匈奴,為我國邊境的平定奠定了基礎。晁錯的政治才能非常突出,他多次向漢景帝建議,收回各藩王手中的土地,削減手中的政治權力,這既有利於漢景帝的統治,又能穩定天下。
晁錯的死和文帝時代賈誼的英年早逝,成了文景時代的兩大悲劇,縱觀晁錯一生,由太長掌故起步,再敗太子太傅,進而擢升內史,後遷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得自己的政治抱負得到進一步的施展,他為鞏固皇權捨身忘死,導致最終在朝廷中樹敵太多,侵犯了不少舊有食利集團的利益。
有人說他的死咎由自取,因為他個性張揚,不知收斂。事實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然而漢景帝本身也有責任,因為儘管七國喊出清君側的口號,但是誅殺晁錯並非唯一的選擇。雖然在下定決心誅殺晁錯之前,漢景帝也是頗為躊躇的,但他最終還是為了一己之私喪失了理智和主見。
晁錯之死,主要是成為了政治犧牲品的緣故。晁錯的悲劇,同商鞅被車裂的結局有相似之處,都是缺乏應對政治危機的預見性,加之對政治後果估計不足,策略失當,最終導致了成為政治犧牲品的結局。不過我們仍然應當肯定晁錯的作用,就像歷史上那些銳意革新的有識之士,無論他們的人生結局如何,都應當值得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