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鬥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四子王旗融媒體中心94.5兆赫
推出迎百年學黨史欄目
歡迎廣大聽眾朋友屆時收聽!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有計劃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國民經濟恢復之後,我們國家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許多新的問題。黨領導人民繼續前進,需要提出新的任務和目標。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順利實現,朝鮮停戰談判雙方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協議,戰爭可望不久結束。這表明,我國已具備了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條件。黨及時決定從1953年開始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主體當然是國家工業化。這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是改變中國落後狀態而臻於富強的關鍵所在。現在,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邁開大步前進了。
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農村,土改以後農民分散落後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發展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而貧富差距的出現又引起黨和政府對兩極分化的關注。在城市,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限制和反限制鬥爭時起時伏,給國家經濟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這種狀況使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這樣,就把對國民經濟實行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經過將近一年的醞釀,形成和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這就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明確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任務。這是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採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就確定的奮鬥目標。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然後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至於何時轉變到社會主義階段,需要在革命發展的實踐進程中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實踐,黨中央認為,制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地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任務,時機與條件已經成熟。原因在於:一是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成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要物質基礎。二是已經積累了利用和限制私營工商業的許多經驗,並已進行了初步改造。三是已經積累了土改後農村開展農業互助合作的許多經驗,實際上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四是從國際環境看,資本主義國家很不景氣,社會主義國家正充滿向上發展的活力。這也是促使黨認為應當提出開始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一個因素。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後,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習、宣傳和教育,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也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的新綱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上來,興高采烈地迎接和投入新中國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高潮。
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制定一部切實可行的發展國民經濟的中期計劃,是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工業化主體任務的重要步驟。
實現國家工業化,是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國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澤東早就講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但是到1952年,我國工業化的起步點,仍然是很低的。現代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佔43.1%,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只佔35.5%。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產量,不僅遠遠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這樣的新興獨立國家。1954年,毛澤東有一段給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較量,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狀況的要求顯得尤為緊迫。考慮上述實際情況,黨中央作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要求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作為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條件下,中國實現工業化,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才能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化,真正贏得經濟上的獨立。
為準備進行有計劃經濟建設,我國從1951年着手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在編製和實施過程中,較好地處理了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幾個重大關係,提出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同時不放鬆農業、輕工業,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科學進行工業布局,改變我國工業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狀況;根據我國國力,積極穩妥確定工業、農業生產年均增長速度;把發展生產同改善人民生活恰當地結合起來;既要爭取外援,同時又強調自力更生,國家建設應以國內力量為主。這些對於後來我國經濟建設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從1953年開始,經濟建設工作有計劃地在全國展開。全國城鄉迅速形成參加和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熱烈氛圍。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對工業化的無限憧憬,激發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從未有過的勞動熱情。“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這種充滿時代精神的號召,生動反映了工業化目標所激發的建設熱情。新中國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改變。工業建設戰線喜報頻傳。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包頭、武漢的大型鋼鐵企業先後開始施工。限額以上的較大項目,平均每天都有一個開工或竣工。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基礎工業部門一個個建立起來,一大批工礦企業在內地興辦。舊中國重工業過分落後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觀。五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新中國迅速從廢墟上站起,為我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編 輯:張智超
審 核:額日和木
供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聲明:轉載內容請標註來源 活力四子王旗(hlszwq)


點分享

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