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全國上下,泣不成聲。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兒子毛岸青於這一天逝世。毛岸青離世後,有不少的網友開始埋怨自己,說自己為什麼沒有提前了解認識他?
說起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我們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但是我們對他的兒子卻知之甚少。非常陌生,但正是這種陌生卻可以襯托出毛岸青的樸實低調的性格;以及他為祖國默默奉獻的一生。
毛岸青葬禮
在得知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後,一位熟悉他的老紅軍這樣動情地說:“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埋頭工作,是個埋頭英雄,真還是個好人!”
就在毛岸青去世的幾天,人們通過聽,看,講等各種渠道去了解毛岸青。 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感慨。有時還會痛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去了解他。他的故友故知寫詩來懷念他,還有很多不相識的人也是自發來到他的靈堂弔唁,好有很多人在網上發帖發文紀念,稱讚他“不愧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兒子”悄悄地來,默默地走。
有網友這樣留言:“三十年前您父親的突然離去,讓我們非常的悲傷,三十年後您的離去也同樣讓我們心痛。感謝您一直以來默默地付出,您是一個凡人,同時又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兒子。
還有人評論道:毛岸青“平凡的”一生,即使沒有其兄長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為朝鮮人民捐軀為國家犧牲自己的壯舉,也沒有一些人在政治界中的侃侃而談揮斥方秋的做法,但同樣您卻在社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毛岸青晚年照
毛岸青出生於一個不平凡的年代。毛岸青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是毛澤東與其第一位妻子楊開慧的第二個兒子。在母親楊開慧被捕殺後,毛岸英與毛岸青被保釋出獄,後來寄養在董健吾家中。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經濟資助中斷,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頭,但是即使這樣,生活也要繼續,也不能放棄生活。兩人不得不靠賣報紙、拾破爛、撿煙頭、幫助推人力車來維持生活。更可悲的是賣報紙的時候由於顧客見自己是小孩子就直接給的假幣。毛岸青想了想今天一整天的賣報經歷,最後就認定是兩個買他報紙的外國水手給他的假幣。但是,人已經找不到了,錢也回不來。他為了發泄自己心中的怒火與恨意,跑回家,拿了一支粉筆,跑到馬路上,在一根電線杆子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四個大字“打倒洋人。”只是還沒寫下多久,就被一個外國籍的人撞見了他剛剛的所作所為,洋人也是非常的生氣,,一看這小兔崽子用中文寫着“打倒洋人,”這不正是在罵自己嗎?巡捕二話不說,把毛岸青抓過來,給了他一個狠狠的耳光。毛岸青沒來得及躲開,就那隻一下,毛岸青當場被打得鼻孔出血、頭疼欲裂。隨後就直接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了。
之後巡捕口吐芬芳的走了,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毛岸青還在掙扎,路上看見了想扶也不敢扶。過了好一陣子毛岸英終於發現了他,但此時的毛岸青已經意識模糊了,毛岸英看見情況不對立即把弟弟背回了家。由於沒能得到及時救治,毛岸青自此雙耳聽力嚴重下降,也由於這一巴掌狠狠的損傷了他的中樞神經和大腦,造成的腦震蕩落下了伴其一生的腦病。
1936年,上海地下黨幾經周轉終於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兩個流浪的孩子見到親人之後,所有的委屈都瞞不住了,傾訴着委屈,傷心地哭了。最後經過了張學良的介紹,他們決定利用李杜將軍去西歐考察的機會,順便帶着毛岸英、毛岸青和董健吾的兒子董壽琪一同出國去躲避災難。這樣的機會是十分的難的。
楊開慧和毛兩兄弟
董健吾與張學良有很深的友誼。1936年上半年,董健吾要去西安辦事,張學良在家裡面設宴接待了他。在此期間,張學良問有什麼私人要求只要我能辦到我就會去做。董健吾見張學良誠懇的眼神,也就提要求說:“我現在這裡有三個孩子,一個是我的兒子,另外兩個是革命的孩子,我這次來就是希望能送他們赴蘇聯讀書,希望他們學成後繼續為祖國效力。”張學良答應照辦。
就在董健吾剛剛回到上海不久,張學良隨後就來到上海,看望一下他的老部下李杜。李杜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去蘇聯,然後招集流離失所在遠東一帶的人還有以前和他一起工作的舊部,回到東北繼續抗日。張學良很直接的闡述了自己來訪兩個目的,一是設法幫助他儘快出國,二是請他把三個孩子帶往蘇聯。去接受蘇聯的教育。李杜也是一個很直接爽朗的人,痛快地答應了張學良的請求。為表達誠意張學良還表示:“毛岸英、毛岸青和董健吾的兒子董壽琪這三個孩子的出國費用由我來出。”隨即將一張10萬法郎的支票給了董健吾,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三個孩子送到李杜家中,迅速作好出國的準備。
上海地下黨研究後,決定派楊承芳和李杜一起出國,一路上負責護送三個孩子的安全。1936年李杜辦完所有的出國手續,帶着三個“兒子”,登上了法國游輪,去蘇聯考察。在輪船上,他們也沒有閑着,他們給李杜講述那些生不如死的日子裡,那些被折磨的日子。還有媽媽忍受着全身的傷痛,仍然教會自己要愛祖國。李杜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後既是心酸,又是憐憫。他還聽說,他們在上海的時候吃飯都吃不飽,有的時候都要去垃圾桶裡面撿吃的,衣服穿的也是里大外小,簡直是不堪入目。也可能是作為父親的原因,在聽說他們的遭遇之後就帶着兩個孩子去吃了西餐,讓孩子吃飽飯,順便也見見世面。毛岸英和毛岸青根本不會用刀叉,他們猶豫了一陣子,最後還是用手拿起了三明治,大口大口吃起來,不一會兒就全部吃完了。只是桌子上的蔬菜沙拉,兩人從始至終連碰都沒有碰。李杜問他們為什麼不吃,毛岸青脫口而出:"啥么子沙拉,生菜生草,阿拉鄉下是用來餵豬餵羊的呀。"說完,李杜就哈哈哈大笑起來,他認為,孩子經歷了這麼多,還保留一份天真,也是難得可貴啊。
經過輾轉,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往蘇聯駐法領事館,在那裡他們見到了親自來巴黎接他們的我黨幹部。在法國巴黎和李杜分別之時,他們依依惜別。李杜將他們交給了康生,並且臨走時囑咐他們到了那邊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打敗日本人,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到了第二年,"1937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兩兄弟來到莫斯科,進入西郊的莫尼諾爾第二國際兒童院。其實,在這所兒童院裡面都是革命烈士的孩子,又或者是正在參加革命鬥爭在前線作戰中的孩子,這裡面有國際第三組織的幫助,這樣父母也可以安心的把孩子放在這裡面。
為了更好的融入環境還有偽裝自己,毛岸英和毛岸青都更換了名字一個是塞爾蓋伊,另一個是亞力山大。當年毛岸英14歲,毛岸青12歲。別看他們這麼小,當時他們已經養成了隱瞞身份的習慣,剛到兒童院的時候對任何人都是非常謹慎的,包括在院長面前,他們也不會說自己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兒子。有一次老師和毛岸英談到毛澤東,毛岸英甚至直呼其名,就像和毛澤東沒有任何關係一樣。院長看到這種情況也是非常的心疼。為了不讓他們一直這麼拘束下去,院長決定告訴他們真相,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們的父母,在這裡不需要拘謹和謹慎。認認真真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因此這對兄弟這才願意對其他人說起自己的過去。
不久,兄弟倆和父親毛澤東音訊中斷多年後終於聯繫上了,他們也是非常的開心,他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給父親寫信,表達自己的思念,並且彙報離別後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學習情況。毛澤東每次收到來信,心情都非常激動與開心,在空暇的時間裡面給他們回信,給兄弟倆鼓勁加油,還多次寄去哲學、文學等各種書籍,讓兄弟倆和他們的同學們在異國他鄉不忘學習祖國中華文化的文化知識。
當然,小時候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兄弟二人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絕對不能再次經歷小時候的噩夢。毛岸青在生活中,處處遵從父親教導,延傳家風。他知道勤儉節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所以在生活上一直很儉樸,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沒有什麼兩樣。他們也很認真的學習俄文,每天的作業也都按時完成,毛岸青非常喜歡畫畫,每當空閑的時候就會畫畫。
1947年,毛岸青回到中國,由李富春、蔡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在黑龍江克山縣土改試點繼續工作。
但是,由於在上海的遭遇和迫害,所以毛岸青腦袋在上海受到的傷害根本無法根除。
毛澤東的保健醫生王鶴濱回憶,有一次,在對毛澤東進行健康探視後正準備離開時,毛澤東叫住了他,並且拿出一個裝得滿滿的大信封,遞給了他。
王鶴濱隨後就把信封拿回宿舍,抽出來一看,當時就嚇到了,裡面竟然都是毛岸青寫給毛澤東的信。在信中毛岸青詳細敘述了他的腦子裡有一個惡魔,他每天都要與腦子裡的惡魔無休無止地糾纏和鬥爭。都說孩子就是母親掉下來的肉,可是,對於父親而言又何嘗不是呢?看到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痛苦地與病魔作鬥爭,自己的心裡都是愧疚與歉意。他認為自己沒有做到一個父親該盡的責任與義務。為了彌補這一份歉意,毛澤東決定送毛岸青繼續到蘇聯接受治療。毛澤東說“本來不願意為孩子的病去麻煩蘇聯政府”,但實在是別無他法。
1959年,毛岸青從蘇聯治療歸國後在大連南山賓館休養。但是,在那時,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已經在朝鮮戰場英勇犧牲。為國家奉獻出他寶貴的生命。
說起毛岸青和他的妻子邵華的故事。多多少少有點喜慶。他們相處的過程很是順利。
關於毛岸青還有邵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最重要做真實的還是張世保同志說的,畢竟當時是一位當事人。大連市公安局警衛處原處長張世保回憶之後就像講故事的給我們說以前的事。毛澤東的親家母張文秋有意想要和毛澤東再續親緣,親上加親。於是就趁毛岸英的妻子劉松林的妹妹邵華放寒假之機,帶她到大連療養病傷,當時感覺氣氛有點喜慶“多多少少有些相親的色彩”。
毛岸青和邵華合影
但是結局也有點讓人“意外”。當時毛岸青和邵華竟然一見如故,聊得很是投機。市委領導正陪同張文秋母女嘮嗑,毛岸青進屋後,就直接認出了張文秋阿姨,張文秋直接向毛岸青介紹了自己的女兒邵華,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慢慢的朝氣。看見邵華把手伸過來,毛岸青立即反應過來“啊,你是邵華妹妹吧,你好你好!”毛岸青緊緊握住邵華的手,也不知咋,手也沒有鬆開,直到感覺到了疼痛才鬆開手。
此後,二人鴻雁傳書頻頻,各種話題都要聊。毛澤東得知此事後,還特意給毛岸青寫了一封信:“聽說你的病體好了很多,極為高興。但是仍要聽醫生和幫助你的其他同志們的意見,要好好休息靜養,這樣才能更好的痊癒。還有千萬不要性急,控制自己的脾氣。你的嫂嫂思齊和她的妹妹少華來看你,她們也十分關心你的病情,你應好好接待她們。我聽說你和少華來往了許多封信 ,是不是?你們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
後來,按照雙方老人的意願,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邵華辦理臨時轉入遼寧師範學院插班學習的手續,一來這裡學習比較寬鬆,二來邵華可以有更多時間和毛岸青在一起。就這樣長輩為他們牽了線。
1960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毛岸青和邵華的婚禮在大連舉行的。
毛澤東與毛岸青夫婦
婚禮非常的簡樸而熱烈,每個桌子上放着幾盤喜糖和花生,雖然沒有西方婚禮的浪漫。但是也不失我們中式婚禮的風格。雖然來賓每人只分得一杯紅葡萄酒,但每個人的心頭都充滿甜美的醉意。因為他們見證了世界上最美的愛情。
婚後他們生活的也是非常的和諧,毛岸青是一個喜歡好安靜的人。而且性格十分的內向,一點都不喜歡運動。他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尤其喜歡讀俄文,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和俄文打交道。毛岸青在蘇聯整整學習11年,以至於在後來的生活中改不掉在俄國的生活習慣,就連表達方式也是,甚至有時候說普通話找不到合適的漢語詞彙來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就用俄語來表示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邵華也被毛岸青影響到了,夫妻倆還時不時地用俄語講上幾句。以至於最後邵華都習慣叫毛岸青的俄語名字———郭良。
1970年,毛岸青和邵華產下一子,毛澤東為其取名“毛新宇。7年之後,毛岸青和邵華又來到旅大,還帶來了他們唯一的兒子,剛剛7歲的毛新宇。
毛新宇和父母
張世保在他們的舉動中可以看出,毛岸青夫婦是非常疼愛這個孩子的。再後來他聽工作人員講,其實在生毛新宇的時候,情況非常的危急,首先是頭胎,再次胎兒又大,順產非常的難。就直接造成了邵華難產,非常危險。
之後,醫生便把這個情況報告了毛主席,想要詢問一下他的意見,意思就是,如果有特殊情況,留哪一個,但是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說:“兩個都要。”
隨後邵華的臉上洋溢出微笑對張世保說:“爸爸特別喜歡這個小孫子,就連孩子的名字毛新宇和他的小名字毛,都是爸爸給起的。”這應該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隔輩親吧。
毛岸青的晚年過的也是比較幸福的。除了與病魔鬥爭以外,還有孩子的陪伴,還有他最喜歡的俄語的陪伴。
但是,生老病死也是人世間的自然法則,在毛岸青去世的那一天劉思齊、李敏還有李訥前來送別,邵華傷心至極哭成淚人,這就是兄弟姐妹之間濃濃的血親情,還有邵華對岸青的相濡以沫之情。
有人曾經說道:作為偉人之後,他並沒有風風光光高調的亮相,不向人們傳遞什麼, 只是按照人生的自然法則,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顯現出來了作為一位為人之後所具有的氣節”這就在毛岸青的身上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