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老中醫認為是脾虛,一張民間驗方教你補氣

當年學習的時候在書本上看到這樣一張醫案,一個老中醫給靜脈曲張患者寫了一張脾虛補氣的方子。

那時候學藝不精,一下子懵了。靜脈曲張跟脾有什麼關係?

那個患者,男性,50歲,靜脈曲張有幾年的時間了。他的小腿血管隆起十分明顯,而且顏色是青紫色的,患者自述有酸脹感,尤其是幹完活之後酸脹、重墜感會更厲害。患者的舌脈表現,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

老中醫跟他聊完之後,唰唰唰,揮筆寫下三味葯:黃芪、雞血藤地龍

他讓患者水煎服,剩下的藥渣取葯汁用來泡腳,內外結合。如此一來,患者小腿酸脹、墜感都明顯減輕,但是會有乏力之感。

於是又在方中加了党參、當歸、炒白朮炙甘草,不到一個月,患者小腿的靜脈曲張就有明顯減退,和腿上的其他皮膚齊平。

這個方子,打眼一看就是補氣活血的。當時對於脾虛補氣有點疑問,於是我拿着方子跑去問我的老師。

患者舌淡、脈細弱,酸脹之感勞累之後加重,這就是很明顯的氣虛表現。而脾是主氣的生化,氣虛百分百要考慮脾虛。

正是因為脾無法升舉人體之氣,導致渾濁之氣下陷於小腿,令淤血凝滯於筋脈,最終出現靜脈曲張。所以必須要補氣。

是不是脾虛,需不需要補氣,都需要根據癥狀表現詳細辯證。有靜脈曲張問題的朋友,可以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