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味覺系統可以感知到苦、甜、酸、咸等不同滋味,其中,甜可以帶來極大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因此喝茶時,大部分茶友也更喜歡入口即甜的。
新茶初入口時會有青澀味道,由於茶葉內含物質整體含量較高,茶湯滋味比較飽滿,品飲時也更容易喝出苦和澀感,但是回甘比較明顯。
陳茶由於經過一段時間存放,或多或少會糖化一些,也就是程度不同地發酵了,所以沒有青澀感。
澀感是怎樣產生的
因為茶葉本身含有一種因為茶鹼、茶多酚。在茶鹼、茶多酚的作用下,喝茶就會覺得口澀。
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會使人覺得口澀。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
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飲茶為宜。
澀感有哪些類型
茶多酚協同作用
在喝茶的時候,苦澀一般是不分家的,有苦便有澀,只是看哪個更明顯一些。一般情況下咖啡鹼是造成茶葉苦味的主要原因, 茶湯中的生物鹼與大量的兒茶素類物質形成氫鍵締合物,在兒茶素類和咖啡鹼相對含量都較為高的茶葉中,茶湯滋味濃醇鮮爽。
兒茶素類和咖啡鹼類對味覺受體有協同作用,也相互制約,減輕苦味和粗澀味。因此內含成分豐富的茶葉不一定表現出強苦強澀。
那麼為什麼你手上的茶葉澀味表現得較為明顯呢?就是因為其內含成分的協同搭配問題,在環境和加工中的很多因素都是導致其內含成分的協同失調,而使得澀味凸顯。
泡茶方式
泡茶的方式會對一款茶的呈現有影響,悶泡法可以更為明顯地感受到苦澀,這也是感官審評時候常用的泡法。
做茶工藝
殺青要以適度為要,看茶做茶,殺青溫度低,殺青不足或殺青溫度高,殺青過火,都不利於茶葉品質的提高,會讓澀度增加。
揉捻過重,細胞破損率過大,且揉捻後悶堆時間過長,茶葉會澀度增加。
如何降低澀感轉化口感
降低澀感,本質上就是要減少茶葉中的酚類物質含量。
那怎樣才能同時兼顧當前品質和未來轉化?通過良好的倉儲來降低茶的澀感,才是正確的操作方式。在倉儲過程中,通風氧化可以加快酚類物質的衰退,因此,隨着存放年份的增加茶的澀感也會越來越淡。
轉化後的茶澀感較低,似乎可以證實“現在有多澀,以後就有多滑”的合理性。
因此,苦澀並不是評價茶葉品質的標準,全面考量一款茶的生津回甘、清涼感、體感等綜合表現,才能更快挑選到具有存儲價值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