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強調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規律,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的養生情況決定了一年身體健康的狀態,即“春生”是“夏長”、“秋收”、“冬藏”的基石,可見春季養生是四季養生的重中之重。春分已過標誌着春季已過半,養生該提上日程了。
1. 堅持晚睡早起,午時小憩
晚睡早起,是相對於冬季“早睡晚起”而言。“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也就是說隨着春季白晝漸長、夜漸短,睡眠模式應該從冬季的“早睡晚起”轉為“晚睡早起”。但是,晚睡≠熬夜,以22點為宜,不超過23點,早起以6點為佳,不超過7-8點,貴在按時睡、按時起。雖然春季因人體陽氣趨向於體表,肌表所需氣血供應增加而出現 “春困”,但也不能成為我們睡懶覺的借口。此外中醫有“午睡一刻值千金”之說,因午間陽氣最盛,為心經當令,這時候小小的休息有助於養陰寧心,還可趕走“春困”,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
2.飲食減酸增甘,宜辛避寒
唐代孫思邈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到了宋代,養生家陳直《養老奉親書·春時攝生第九》言“春,肝氣旺,肝屬木,其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宜甘,以養脾氣”。更有《素問·臟氣法時論》早就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可見,飲食調護應遵循 “健脾調肝”的原則,甘味的代表性食物有大米、小米、燕麥、山藥、菠菜、胡蘿蔔、南瓜、大棗、桂圓等;春季養陽,辛主發散,寒主收引,寒傷陽氣,多食辛有利於陽氣的生髮;此外,辛入肺,肺金克肝木,春季易肝氣鬱結,出現木旺反侮金,故可多食辛以疏導肝氣之郁滯,辛味代表食物有蔥、姜、蒜、韭菜、香椿、豆芽、薺菜等。
3.運動忌劇烈,以和緩為度
春季,陽氣初升,但春寒料峭,剛從“冬藏”過渡而來,所以不適合劇烈運動,以防陽氣消耗太過,可選擇散步、慢跑、爬山、八段錦、太極等方式,此外,肝主筋,還可適當拉拉筋來伸展肢體、舒緩筋骨。不論哪種運動,均以和緩為度,循序漸進為原則,貴在堅持。
4.戒怒忌憂鬱,內調精神暢情志
春季應於肝,肝主疏泄、調暢情志,疏泄太過則煩躁易怒,疏泄不及則抑鬱不舒,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憂愁等負面情緒,所以心理疾病多在春季複發或加重。中醫講“百病生於氣也”,郝萬山教授告訴我們“不生氣就不生病”,都反映了情志對健康的影響。借用郝萬山教授一句話“人有情緒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緒是本領,人人都要認識本能,也要不斷提高本領”。在春天,我們可以多做一些讓自己高興的事情,多親近自然,放鬆身心,遇到負面情緒,接受它並找到合適的方式排解宣洩,不內郁於心,保持心情舒暢。
5.衣着宜寬鬆舒適兼保暖
《黃帝內經》提到春三月“被發緩形”,強調穿着宜寬鬆舒適、舒緩身軀,有利於陽氣的生髮,不要有所拘束,所以春季不適合穿緊身的衣服。此外,因春天陽氣漸生,陰寒未盡,氣溫多變及溫差大,因而中醫強調“春捂”,不可過早貪涼減衣,衣着以上薄下厚為原則,先減上衣,再減下衣,因寒從腳下起,尤其需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6.春季多風,注意外避風邪
風能生萬物,亦能傷萬物,“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且春季多風,氣溫多變,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風邪導致感冒等不適,因而古人形象的將之比喻為“賊風”,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風為陽邪,易襲陽位,我們人體的陽位以頭部、背部為主,中醫講“頭為諸陽之會、巔頂之上,唯風可到”,“背為督脈之所、陽脈之海”,故人體最易為風所傷的部位就是頭頸部、背部,因而可戴帽子或圍巾避風寒。
中醫的養生始終圍繞我們的日常起居、飲食、運動,加上內調情志、外避邪氣,可謂是中醫養生的“五駕馬車”。所以春季養生這件小事,你GET到了嗎?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