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
明明在單位待了很多年,經驗也不缺。但是每次遇到重要的工作,領導寧可用剛招的實習生也不會找上他們。
而走近這類人,你就會發現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抱有天真甚至很幼稚的看法。
就像作家蔡磊壘說的那樣:
“(他們)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壓根還沒長大的問題。”
說到底,職場是成年人的圈子。
一個不成熟的人,註定在一次次挫敗中加速下滑。
反觀自己,如果有以下這7種表現,就要及時做出改變了。
01
太高估同事關係
豆瓣上曾有個很熱的話題:你在公司有哪些被背刺的經歷?
評論區成了大型訴苦現場。
有人午飯時說了領導一句壞話,下午就被喊進了辦公室;
有人的評審材料不通過,最後發現是同事偷偷拿走了一頁數據;
還有人通宵構思出來的方案,卻被同組最要好的姐妹搶先拿去彙報……
有網友評論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但在我看來,職場本就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你用交朋友的狀態去工作,就註定會為此付出代價。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人際關係圈層圖”。

所有關係中,同事僅僅高於最邊緣的陌生人。
而將同事關係看成朋友關係,是一種典型的認知誤區。
正如羅振宇曾說:職場中的任何一段關係,都繞不開利益的考量。
事在人先。
別在講利益的地方談感情,是一種真正成熟的體現。
02
太在意領導評價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每次拿着材料去找領導簽名,都會猶豫很久;
不管什麼會議,只要知道有領導出席,就會下意識地惴惴不安;
有時領導的一句話,甚至只是一個眼神,都會讓你琢磨很久……
我們常把領導視作掌控生殺大權的人,並由此生出無限煩惱。到頭來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都只是庸人自擾。
前兩天,刷到一位網友的分享。
他在公司內部組織過一場公開課,因為準備充分,講得也很順利。
午休時同事告訴他:部門主任也在聽你的課,評價很不錯,下午繼續保持啊!
一聽到這個消息,網友就開始坐立難安。
擔心萬一某些地方講錯,給主任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後的發展也會大受影響。
於是下午他像變了個人似的,只敢照着PPT念稿,回答提問時也經常卡殼。
結果第二天他才知道,主任臨時出去開會,根本沒聽下午的課。
其實,去掉各種濾鏡,領導也只是一個打工人。
除去每天要做的工作,並沒有太多時間來關注你。
即使對你有所評價,可能也只是一些片面的看法。
你能做的,就是干好分內的事情。
而對領導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03
話說得太滿
最近重溫職場劇《平凡的榮耀》,對吳恪之這個人物的印象很深。
有次他在開發市場,偶然發現某家創業公司的CEO是自己的小學同學。
靠着這層關係,吳恪之很快溝通上對方,相關業務也開展得很順利。
回到公司後,他先是拍着胸脯跟上司表示,自己同學那邊的業務已經搞定了。
然後又當著整個辦公室的面,請小組的同事們出去吃飯慶功。
結果沒多久,同學因為資金方面的考慮,取消了合作項目。
而已經誇下海口的吳恪之,在部門裡的處境立刻變得尷尬了起來。
人在職場,事要做到九分十分,話卻頂多說到一分兩分。
總想先聲奪人,一旦事情沒有按計劃發展,尷尬的只能是自己。
給自己多留點餘地,才能進退自如。

04
總想當個好人
後台曾有讀者向我提問:單位有個人很過分,但畢竟要一直合作,總不能翻臉吧?
我的回答是:正是因為還要合作,所以更不能讓人一開始就覺得你好拿捏。
現在很多人都這樣,總想當個老好人,誰都不敢得罪。
結果就是你一步步妥協,別人得寸進尺。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組裡老同事經常讓我幫忙拿快遞。
起初我覺得,畢竟初來乍到,能幹就多干點。
結果不到一個月,像換水、打印、搬桌椅之類的雜活,全都落在我頭上了。
之後我就給自己列了條清單,寫明哪些事情該我負責。
有人找我,是我的活,那好,我全力支持。
否則我就會不客氣地懟回去,對不起,你找別人吧。
畢淑敏曾說:“當你不做好人的時候,就是你亮明底線的時候。”
該拒絕的時候不妥協,該翻臉的時候不心軟。
別人尊重你的底線,你在單位才能得心應手。

05
把情緒帶到職場
記得是兩年前的一次審稿,我發現有篇稿子的錯別字特別多。
得知負責這篇稿子的是剛進公司的小楊,我就把他喊到辦公室,想跟他單獨聊聊。
結果我兩句話沒說,小楊倒先發起飆來,說現在的讀者都是碎片閱讀,誰會在意幾個錯別字。
正當我有些摸不清情況時,小楊已經深吸一口氣,然後向我道歉。
原來他最近跟女朋友吵了一架,整個人的狀態都很差。
說實話,我欣賞他的坦誠,卻很難苟同他的幼稚。
蘇寧電器招聘簡章里有一條: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人不受委屈。
遇到點事就要公司上下照顧自己的情緒,只會淪為別人眼中的“職場巨嬰”。
沒人願意在跟你合作的同時,還要考慮你的家長里短和情感糾紛。
調整工作心態,把情緒留在家裡,是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06
喜歡找借口
創業博主@Tess曾讓一位實習生,負責跟蹤一筆訂單。
然而沒過多久,客戶取消了訂單。
在Tess看來,公司剛和對方建立聯繫,成交難度本來就很大。
而且訂單的利潤也很低,因此她覺得,只要能從中積累些經驗就好。
結果在復盤討論會上,負責這筆訂單的實習生一會兒吐槽客戶很難溝通,一會兒又抱怨物流效率太低。
Tess本就沒有追責的意思,但在這之後,她就沒再讓那位實習生負責任何重要的項目。
莎士比亞曾說,為失職找理由,反而使失職更明顯。
職場中不可能每件事都一帆風順。而越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越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想幹事的人永遠在找方法,不想幹事的人永遠在找借口。
一旦習慣給自己找理由開脫,未來職場的路就註定越走越窄。

07
把平台當本事
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同事。
稍微取得些成績,就覺得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但其實這些成績背後,往往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平台的資源。而一旦離開團隊和平台,因為個人能力不突出,反而很快開始走下坡路。
仔細想想,朋友阿然就屬於這類人。
前些年,他在一家頭部車企當採購。
隨着公司銷量不斷攀升,他的工資很快就甩開周圍人一大截。
而且不管去哪家供應商,對方都特別熱情,還總是誇他能力強。
最近兩年公司有些不景氣,他果斷選擇了跳槽。
在他看來,每家供應商都對他的印象很好,找工作肯定不難。
直到面試屢屢碰壁,他才明白以前別人誇他,不是他的能力真的很強,而是他的公司當時是行業龍頭。
最後他也只找到一份專業完全不對口的工作,收入直接被打了對摺。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歐曾說:
“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把成功的表象,當作成功本身。”
多問問自己:離開現在的崗位,我是誰?
不被已有的成績所迷惑,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有底氣應對各種未知。▽
最後,我想分享下創業多年以來,自己在招人時的體會。
對於職場新人,我完全不介意給他們更多時間去適應。畢竟,沒人能天生勝任一份工作。
技能的缺失,認知的匱乏,都能通過努力學習來彌補。
然而對於不成熟的人,你卻很難看到他們的成長。他們不僅很難獨立處理好工作,還常常讓身邊的人感到壓抑和內耗。
所以在我看來,永遠別指望有哪個單位會陪你長大。
努力催熟自己,當你學會用成年人的方式對待工作,那麼走到哪裡你都不缺機會。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