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西遊,途徑蜀國地區,昂首長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看這巍巍高山不可攀的樣子,令我心生畏懼,錦城雖好,還是早點回家吧,於是李白便寫出豪壯大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蜀道難》。那時在唐代蜀國地區雖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威嚴的大山、兇猛的飛禽走獸阻撓了前來的侵略者,但這種地勢的優勢在一定意義也並未讓蜀國和平許久。
蜀國在古代被稱作為天府之國,特別是芙蓉城這個城市,在古代,巴蜀地區可謂是人傑地靈的第一代表之一。在先秦時期,其實巴蜀是分為兩個國家——巴國與蜀國,在先秦以後秦朝統治者將自己統治版圖逐漸擴大,巴國與蜀國才合二為一才形成後來的巴蜀地區。
先秦時期古巴蜀地區
在一些文獻書中能找到過去關於巴蜀地區的古史但也僅僅只是大致推測,新石器晚期,人類進行大量的遷移,尋找着適合自己的棲息之地。當然,在遷移時,都是幾個不同族系進行統一遷移,於是不同氏族、部落就不斷地進行新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徵,於是形成了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文化地區和以渝東地區為中心的文化地區,而人類在新石器時期,認知體系的不全面,而導致遷移多是按照河水的流域而進行定居和遷移。

1、先秦蜀國
蠶叢在新石器時期時就已居住在成都平原一帶,因此被認為蠶叢是古巴蜀的祖先,《蜀記》有記載蠶叢居於岷江山洞之中,隨着時代發展,蠶叢又重新遷移到青衣江一帶,而且在《蜀水經》之中還有提到勸農一詞,這說明古蜀人在這一時期已開始進行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就開始出現人管人的現象,逐漸各部落之間慢慢兼并和融合形成了蜀族。蜀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七百二十多年,在一定意義上蜀國的經濟得到一定的穩定發展,後人也將這一時期稱作為古蜀國。
2、先秦巴國
《山海經》有記載:“西南有巴國,太昊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始為巴人。”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太昊便是巴人祖先,最開始巴人生活在渝東地區一帶,最後遷移到漢水一帶,殷商時期,商武王妻子婦好率軍征討,巴國戰敗,最後向殷王朝繳納朝貢與賦役。但在春秋末期到戰國晚期,巴國的青銅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成為具有標誌性的地方。
3、巴蜀合二為一
巴蜀在先秦時期“東部為巴,西部為蜀”。雖為兩國,但文化在一定程度大致相同,公元前316年,秦國出兵分別將巴蜀兩國收入版圖之中,並設立巴郡和蜀郡,巴國和蜀國兩者逐漸合二為一,形成遠近聞名的“巴蜀文化”。秦國的統一也將兩國的經濟文化帶上一個新的高度,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天然的保護屏障,也在一定意義與中央政權相疏離。

雖大範圍脫離政權管制,但天然的自然資源、農耕經濟也為巴蜀地區的百姓提供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雖高山巍峨但卻水上交通方便,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中有對西漢蜀商的記載,說明在西漢巴蜀地區商貿交易繁榮,在《漢書·地理志》有統計,僅僅只在成都地區的商賈人戶就已經達到七萬多,而首都也商賈也僅僅只在八萬多而已。合二為一的巴蜀地區經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各朝代重要的經濟樞紐。
巴蜀並非“鳥不拉屎”,反而是貿易重地
1、西漢巴蜀經濟空前繁榮
在歷史記載上,很多人認為漢朝的絲綢之路是打開與海外經濟文化的開始,但其實早在這之前的兩百年里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經商之路,俗稱“蜀身毒道”,後世稱這條路為“南方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當地的蜀商就已經利用這條路向蜀外的蠻荒之地以及國外的國家進行貿易,相對應的這條路也成就了蜀商地區蜀商們的商業地位,特別是在西漢時期,巴蜀的經濟貿易空前繁榮。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當時的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丹、石、銅鐵等之器。”可以從史記看出巴蜀地區自然資源豐饒,有資源就要有人開發,所以自秦漢以來,巴蜀地區百姓對其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很大程度上,巴蜀經濟的繁榮自然資源也是佔有很大的作用在其中;在都江堰開鑿後,農業也跟上了巴蜀地區經濟的發展的步伐,地價也隨着高漲,而且鹽業、煉鐵技術等由中央控制的產業在巴蜀地區也日益繁榮發展,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上廣地區。

2、看唐宋時期的巴蜀經濟
歷史上稱“天下飢,惟蜀中豐靜”這句話不得不體現出巴蜀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巴蜀地區人民打造了另一個盛世家園。在唐宋時期經濟日益發達,《宋史·地理志》記載:“地狹而腴,民勤耕作,無寸土之廣,歲三四收。”,恰恰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時期正是唐宋時期,而巴蜀地區的經濟文化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南宋時期,僅僅巴蜀之地的稅收就佔據了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之多,而且全世界最早出現的紙幣“交子”就在巴蜀地區出現;唐朝自安史之亂後,經濟發展就大不如前,隨後長江一帶的揚州、巴蜀地區經濟隨之崛起,《元和郡縣誌》 有記載:“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
唐宋時期的巴蜀經濟空前繁榮,一是得益於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當時百姓依水而居,岷江、嘉陵江等河流為當時的百姓飲用、農業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已經有農業和畜牧業,這為唐宋巴蜀經濟的繁榮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除開農業,還盛產桑、麻、魚、蝦等等,著名的蜀綉也便是出於此,礦業也更是不在話下;巴蜀地區雖然在一定方面比較閉塞,在另一方面也對巴蜀地區的百姓形成了一定的保護圈,沒有太大的戰爭,百姓家家安居樂業,娛樂活動豐富,對外貿易頻繁,多種種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巴蜀人家。在古代,巴蜀地區更有了陶淵明先生文中的“世外桃源”。
為何“益州疲弊”?還是戰爭的鍋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縱觀朝代上下,巴蜀地區屬於統治者們頭痛的地區,因地理原因,很多朝代對巴蜀地區的管理都處在尷尬地步,巴蜀地區雖未能被各朝代認為是可以安置政治中心的地區,但巴蜀地區在古代卻一直是三大經濟帶之一,秦國當年也並不是政治中心,在他統一全國時,把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兩大經濟中心握在手,再加上雄厚的軍事力量,才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三國時期看巴蜀
三國時期三大國各自成立屬於自己的王國,沒有歷經太多戰亂的巴蜀地區,仍舊是全國的富庶之地,但入主巴蜀後的劉備政權,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常常感嘆“益州疲弊”,在北伐的過程之中常常為缺乏糧草而感到困擾,巴蜀地區雖地理優勝,可以阻隔外來戰亂,但在三國之前,統治者們只是將巴蜀地區作為整個國家的後備力量。
戰國乃至秦漢,巴蜀都是作為後方糧倉而存在,而巴蜀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路是人們所認為運輸最省人力的運輸方式。而劉備入蜀後,常年征戰,百姓也都處在隨時打仗的狀態之中,而且每一次戰爭都會為巴蜀帶來一定程度的損耗,在這種狀態之下,自然會出現諸葛亮口中“益州疲弊”的現象,所以巴蜀地區本是富庶之區,但若戰亂太多,消耗跟不上生產,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會“窮”,“疲弊”的不是巴蜀,而是“戰爭”使它疲敝。
2、三國時期巴蜀經濟
東漢末年諸葛亮提出隆中對,荊州和益州相輔相成,北可伐魏,東可伐吳,本來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因關羽的失守,導致劉備不得不將巴蜀作為自己的主戰場,西漢時,關中發生地震,將巴蜀和關中直通的水道被迫改道,這導致這一段路程若要運輸糧草和商品,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走陸路,漢中戰役便因運輸糧草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劉備政權退居巴蜀時,諸葛亮對巴蜀地區的經濟也進行一定的改革,但終究因為後期四處征戰而導致“益州疲弊”。

總結
從以上幾點能看出巴蜀地區因為地理原因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蜀商們也憑着地理位置發展出了特殊的“南方絲綢之路”,這為在唐宋時期成為經濟中心之一打下了基礎條件,巴蜀雖是自然資源富饒,但在一定意義上,要政治處於太平,經濟處於穩定,才會更好的成為國家的後備支柱;在三國時期,巴蜀地區因劉備政權後期四處征戰才慢慢導致經濟下落,所以良好的社會環境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