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掐指一算,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仔細想想,內心還是有點小激動呢,翻開日曆一看,三天小長假又要來了,說到這不少人或許就會問了,飛魚這是想去浪?
其實還真不是,小激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w我要放假,而是因為小長假期間,上班再也不用擔心擁堵了,如果乘公車說不準還能找個位子坐坐。
說到這,不免又有些小心酸,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端午節依然還在堅守崗位呢?
別的不說,必須先為這些不放假的“勞模”點個贊。
既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就會有相應的風俗,你們那裡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呢,雖然各地都有差別,但有兩個習俗,是端午節的標誌。

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全國各地的人們大多數都會吃,但是賽龍舟在我國北方地區就比較少了,不過在南方依然是一項重要的賽事,看着龍舟上的健兒揮舞着堅實的臂膀,高喊着口號,端午節的氣氛也會被推到制高點。
那麼一年一度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和屈原有關係嗎?
說此之前,先說說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今生
現在的端午節並不是只流行於我國,只要是處於漢字文化圈,幾乎都會過這個節日,不過在我國則最為隆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端午節只是流行於民間,而在2006年的時候,端午節就以濃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入選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時端午節依然還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小長假是不存在的,到了2008年時,端午節才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也就是說從這時起端午節才正式成為了不少人小激動小竊喜的“大節日”。
我們現在的法定節假日有很多,但是能被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的只有四個——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當然還有我們即將迎來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我國如此有名氣,在國際上也並不是默默無聞,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端午節列為了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可見,端午節已經在國際都有了知名度,而我們也正在把這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前世
端午節的由來很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更為確切一點可以追溯至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並不是只會寫詩,還有治國之能,在秦國逐漸走向強大,楚國逐漸走向衰落的過程中,屈原倡導在楚國進行變革,要革了楚國舊貴族的命,身為貴族的屈原,能夠以國家為重,不惜犧牲自己的家族的利益,僅憑這點,屈原就備受世人敬重。

屈原主張富國強兵,主張聯合東方的齊國,共同抵抗強秦,不過此舉並沒有被楚王採納,大貴族也聯合起來詆毀屈原,最終遭到了流放,也正是從這時起,屈原寫下了很多憂國憂民的詩篇,成為了永遠不會凋謝的花。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都,看着山河破碎,看着社稷被毀,屈原聲淚俱下,在當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着一塊大石頭,就投進了汨羅江,為了紀念屈原,當地人們也舉行了一些活動。
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逐漸成為了一個節日,一個紀念屈原愛國投江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屈原在汨羅江當地早已經婦孺皆知,憑藉憂國憂民,也獲得了當地人們的尊敬,當聽聞屈原抱石投江之後,汨羅江上打漁和在江邊勞作的人們都慌了。

他們不忍心屈原的就這麼死去,於是大家都在為救屈原而想辦法,有些人害怕汨羅江里的魚兒會吃屈原的軀體,就自發的往汨羅江里投進竹筒,並在裡面裝上米飯,以此想要餵飽江里的魚兒,讓它們不再啃咬投江的屈原。
時間久了,竹筒裝米飯也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竹筒粽子,後來又逐漸用蘆葦葉等代替竹筒,也就出現了竹筒粽子之外的正宗粽子,所以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端午節的另外一個風俗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也和屈原有關。
屈原投江之時,汨羅江上還有很多漁船,這些漁船看到屈原投江之後,迫切地想要把船划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於是汨羅江上的所有漁船都行動了起來,爭相往屈原那裡趕。

於是在屈原投江後,汨羅江上的漁船出現了大家相互競爭的局面,畢竟這些漁船都想要成為第一個救屈原的人,就這樣,這些漁船的競爭,也得以在每年延續,最終演變成為了現在的賽龍舟。
那麼,在您那裡端午節都是有哪些習俗呢,吃的粽子是什麼餡的,甜的還是鹹的?
不妨在評論區留下,順便讓大家猜猜您是哪裡的人,說不準還能遇見萌萌的老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