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徐徐卷展中,一幕幕交織着權謀、忠誠和命運的劇情逐漸揭開。回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前,那個充滿變革與紛爭的時代,藍玉與朱元璋的故事由常遇春引開了序幕。
作為朱元璋麾下的大將,常遇春緊密地聯繫了藍玉與朱元璋,讓這段緣分在歷史的舞台上開始交織。
然而,常遇春早逝,卻也在那暗涌的權謀風雲中逃過了屠刀。藍玉,卻註定沒有如此幸運,他的名字早已與權謀緊密相聯。
在權力的漩渦中,藍玉逐漸迷失了自己。隨着中山、開平二王的逝去,藍玉便多次受命統領大軍,這賦予了他赫赫戰功。而朱元璋對他禮遇備至,但這優待卻逐漸滋生出驕橫。

隨着時間的推移,藍玉逐漸陷入了權力的甜蜜之中。他開始在權謀的漩渦中沉浸,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擴大權威。他不僅蓄養了庄奴,還培養了一些義子,甚至還霸佔民田,挑戰皇權。
在藍玉權力逐漸膨脹的過程中,他的傲慢和霸道的性格愈發凸顯。一次,藍玉北征南返,抵達喜峰關時,守關的官吏因疏忽未及時開啟城門。藍玉毫不猶豫地下令縱兵毀關,破門而入。
這一幕,宛如風暴的到來,讓喜峰關的氛圍陡然緊張起來。官吏們紛紛退避,生怕被捲入這場憤怒的漩渦之中。而藍玉的舉動也引起了皇帝朱元璋的極大不滿。
然而,更多的傳言在流傳,其中一個讓朱元璋深感憤怒,藍玉竟然與元主的妃子有私情,而元妃為此而自盡,朱元璋的怒火也由此燃起。

最初,他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但藍玉的過失讓這份榮耀變成了涼國公。他的不改過,口出傲言,自以為是的態度,讓軍中將校升降皆由他一人操控,朱元璋多次責難。
藍玉回歸後被封為太子太傅,然而他不滿居於宋、潁兩公之下,堅稱自己能擔任太師。可朱元璋開始多次無視他的建議,藍玉在朝堂中的影響力逐漸削弱,他的心情也逐漸慍怒。
而洪武二十六年,藍玉的故事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涉嫌謀反,這起告髮捲入了眾多人,甚至有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等多位貴族。
這個謀反的計劃,似乎與朱元璋的中央集權構成了直接挑戰。在這個關鍵時刻,朱元璋深感不安,決定將藍玉逮捕下獄,並下令處死。

臨近行刑前的一天,藍玉身陷囹圄,飽受酷刑的折磨,他那曾經傲然挺立的身軀如今已經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慘狀。
藍玉的眼眸中仍閃爍着不解和憤怒,他不屈的意志似乎仍在支撐着他。
在寒冷潮濕的牢房裡,他回想起過去,回想起自己一步步走向悲劇的軌跡。
藍玉大聲地指責着朱元璋:“跟我親近的人你都全殺了,為什麼唯獨放過他?”聲音中充滿了怨恨和不甘。
然而,朱元璋對這番指責不屑一顧,嘴角勾起嘲弄的笑容,反問道:“你怎麼能與他相比呢?”藍玉皺了皺眉,他不明白朱元璋的話是什麼意思。

朱元璋緩緩站起身,走到牢房的鐵門前,俯視着藍玉,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藍玉,你的局限性就在於你從未真正理解權謀的本質。”
朱元璋的話如同冰雪般刺骨,藍玉感覺自己彷彿被一盆冷水澆醒。他陷入了沉思,回想起自己的過錯和傲慢。
在藍玉的命運中,曾有一個角色因其特殊身份而在他的決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藍玉曾是太子妃的舅舅,這一身份給了他一種與眾不同的自信,卻也讓他陷入目無法紀的態度。
藍玉曾在北上征戰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勛,然而在權謀的舞台上,他的眼界顯得狹隘和固執。
或許正是因為他倚仗着自己是太子妃的舅舅,他才產生了過於自負的態度。他未能認識到自己在權謀中的局限性。

儘管他在北上征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在權謀的舞台上,他的格局過於狹小。朱元璋因此將他從梁國公的封號降為涼國公。
然而,藍玉似乎未能意識到這背後的嚴重性。他依然依仗自己的皇親身份和戰功,在權謀中與朱棣產生了嚴重衝突。這種自視甚高、目無法紀的態度,將他推向了危險的邊緣。
1393年,藍玉被朱元璋下令處死,牽連者上萬,而唯一倖存下來的只有一個人——俞通淵。
然而,俞通淵並非無名小卒。他在這場權謀中成為了生存者,而他的命運似乎隱藏在他的家族背景之中——他是大明開國將領俞通海的弟弟。
這個身份決定了俞通淵的命運與眾不同,也成為了他在藍玉案中倖存的關鍵。大明開國將領俞通海是一位英勇善戰的軍事統帥,他在水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手下還有強大的水師。

這個家族的忠誠和貢獻讓朱元璋產生了信任。
相比之下,藍玉在權勢膨脹的過程中居功自傲,自視甚高,放縱自己,不斷積累過錯,最終失去了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儘管朱元璋曾封賞他,責難他,卻始終無法讓他認識到權力背後的責任和忠誠。最終,他只能被放棄。
而俞通淵不僅是藍玉的親信,更是大明開國將領的後代,這個血脈中蘊含著家族的傳承。朱元璋放過了他,或許正是因為他代表着為大明建立奠基的家族。
在朱元璋看來,這份忠誠和信任是寶貴的,他明白在權謀的世界中,歷史淵源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因此,在藍玉的命運逐漸黯淡之際,俞通淵得以倖存。他的故事或許並不起眼,然而正是這份家族的忠誠,使他在風雲變幻的權謀中留下了一抹堅定的色彩。
朱元璋作為建立大明王朝的奠基人,所面對的抉擇和挑戰都十分嚴峻。權謀與忠誠的交織讓他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決策。
至於藍玉的命運,或許已經被註定為悲劇,而俞通淵的倖存,則源於他所代表的家族忠誠與歷史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