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北京、南京、西安相比,成都算不上人們普遍認知的古都,曾在這裡建立過政權、名氣最大當屬三國的蜀漢,此外還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成漢,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和後蜀。這幾個國家建在亂世,存續時間都不長,存在感也不強,在成都留下的古迹不算多,永陵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座。

永陵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主要包括文物保護區、綜合館區和園林三部分。因為算不真正意義上的帝王陵墓,規模、出土文物自然比人們熟知的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等差了許多。

神道兩側草地中佇立着石獸、石人,相信往生的古人即便是平民百姓死後都有陪葬物品,帝王則更講究,不僅有大量陪葬品,還要有群臣侍奉、車馬相陪。

室內展館中詳細介紹了永陵的發現發掘過程、後期保護重建等內容,擺在中部的模型則還原了地宮原貌。

永陵地宮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墓室建在地表之上的帝王陵墓。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墓穴基本都在地下,永陵建在地表可能因為這裡既是皇家選定的風水寶地,又由於地下水豐富而易遭侵蝕淹沒,所以才建於地上。

地宮內光線黯淡,更顯神秘幽靜,整體分為前、中、後三室,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後室安放有王建真容石刻像,這石像也是目前歷代陵墓中僅有的一座帝王像,讓後人得以一窺其真容。

永陵內發現的文物中最珍貴的莫過於“二十四伎樂”,這些雕刻在棺床四周或舞或奏的樂伎浮雕共24人,舞者2人,奏樂者22人,每一個都表情生動,有着鮮明的朝代特點。如今,各種關於“二十四伎樂”的表演總會掀起古典意境滿滿的國潮風,在年輕人中相當受歡迎。

永陵內也專門辟出“二十四伎樂美學館”,其中不僅有古琴、琵琶、排簫、箜篌等樂器的實物和介紹,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形式重聞古樂,仙樂飄飄,彷彿親眼見證了一場古時宮廷樂隊的表演。


走入永陵博物館,大型浮雕定格了王建入據成都的歷史瞬間。

王建原為平民,青年從軍,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任利州刺史。公元891年,王建入據成都,佔領西川。後在公元903年受封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據蜀稱帝,定都成都,史稱前蜀。

和西漢東漢、北宋南宋等皇帝一脈相承不同,前蜀和後蜀並沒有直接關係,他們是不同家族所建,不過因都定都成都,是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歷史,展館內也設有關於後蜀的介紹。只可惜當年花蕊夫人所留“十四萬軍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絕句給人印象太深,想起後蜀就會想起皇帝帶頭受降的場景。

如同所有帝王陵墓難免被盜的命運,永陵也曾被盜,所幸後來仍發掘出了大量文物,不少都屬精品。

前蜀從建國到滅亡不過30餘年,亂世中,命運飄零的不僅是帝國,更是生活於斯的百姓。一座墓陵,記錄了一個短命王朝的興衰,也記錄了一段屬於成都、屬於成都人的歷史。(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