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2023年03月09日23:45:27 搞笑 3504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號稱天下最聰明的人,令無數人敬仰,然而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人無完人,諸葛亮雖然聰明,卻也犯下了不少的錯誤,而究其一生,犯下最大的2個錯誤便是,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放了一個該殺之人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這個人非常看重忠義,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能力不強,但只要為人忠義,諸葛亮就是非常喜歡的,而如果一個人能力雖強,但不忠不義,那麼諸葛亮就是非常厭惡的。這一點,在魏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年魏延為了投靠劉備,先後背叛了劉琮、韓玄,可謂是歷盡了艱險,結果當他幫助關羽攻克長沙城時,得到的卻並非讚賞,反而是殺頭之禍,因為諸葛亮認為魏延兩度背叛主公,是不忠不義之徒!幸虧劉備慧眼識珠,從諸葛亮手中救下了魏延,要不然魏延早就被斬了!

而即便劉備非常看重魏延,但諸葛亮一直不爽魏延,等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徹底掌權後,魏延的好日子就結束了。諸葛亮北伐過程中,數次打壓魏延,讓魏延的才能無法得到充分施展,在其臨終之前,更是設下一連串的計謀,目的就是為了誅殺魏延。最終,一切都如諸葛亮設想的那樣,魏延最終成為其刀下亡魂……

從魏延的死我們便可以看出,諸葛亮這個人確實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忠義,如果這個人給他留下了不忠義的印象,那麼他肯定要將其除掉!然而在蜀漢朝廷,諸葛亮卻放過了一個不忠不義之人,令人大跌眼鏡!而諸葛亮放過的這個該殺之人,便是譙周!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叫作“成也譙周,敗也譙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何說蜀漢的興亡和譙周有關呢?我們不妨來看看譙周所乾的那些事!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在三國演義中,譙周本是劉璋的臣子。當年劉備打進益州後,劉璋手下眾將都表示要堅決抵抗,希望劉璋不要投降,結果譙周提出了和眾人完全不同的意見,在劉璋實力還非常強大的時刻,譙周竟然勸說劉璋投降,還以天象來蠱惑劉璋,令眾人厭惡。

原文:周曰:“某夜觀乾象,見群星聚於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乃皇帝之象也。況一載之前,小兒謠云: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此乃預兆。不可逆天道。”黃權、劉巴聞言皆大怒,欲斬之。

最終,在譙周的極力勸說下,劉璋竟然真的選擇了投降劉備,而彼時的成都城內,尚有三萬精兵,糧草充足,人心可用,在這種情況下,譙周主降,完全就是不忠不義!

蜀漢末年,鄧艾率軍走陰平小道成功殺入蜀中,引得蜀漢眾臣大亂。當時的蜀漢眾臣還是有點血氣的,他們知道打不過鄧艾,但也不願意就此投降,所以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是撤退,或撤向南中,或撤向東吳,反正就是不投降曹魏!

結果就當眾人對撤退路徑爭論不休之際,譙周又一次站出來勸降了。譙周說南中之人都是蠻族,對蜀漢朝廷面服心不服,所以劉禪不能撤向南中,否則極有可能被蠻族活捉。而東吳那邊,和蜀漢乃是世仇,且東吳實力遠遠弱於曹魏,早晚會被曹魏給滅亡,如果劉禪跑到東吳去了,東吳又被曹魏給滅了,那劉禪豈不是兩度受辱?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投降曹魏算了,說不定還能夠得到一個侯爵的賞賜!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就這樣,在譙周連哄帶嚇的操作下,劉禪最終選擇了投降曹魏。而彼時的蜀漢,姜維大軍仍在、霍弋羅憲等人也在,大量的蜀漢國土並未丟失,在這種大好局面下,蜀漢竟然降了,令人唏噓……而這,也是“敗也譙周”這種說法的由來!

總的說來,蜀漢成也譙周、敗也譙周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譙周確實是蜀漢滅亡的一大禍首,他就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而譙周的這種不忠不義,其實早在諸葛亮時期,就已經顯露了。

按照常理來說,譙周勸降劉璋的操作,已經是不忠不義了,諸葛亮本來應該將其誅殺,但他並沒有這麼干。而在之後的日子中,譙周又以天象為由,兩度阻擾諸葛亮北伐,這已經是嚴重干預國策了,按照常理來說,諸葛亮本應除掉譙周的,可他仍然沒有這麼干。發展到後期,譙周竟然一篇《仇國論》,準備動搖蜀漢的國本——人心!

《仇國論》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說蜀漢的國力不如曹魏,是打不過曹魏的,與其如此,不如不要北伐了,大家都安安靜靜過好日子算了。等到曹魏擊敗蜀漢,一統天下的那一天,也無所謂,反正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

可以說,譙周在《仇國論》中所展現的思想,就是一種投降主義,一種享樂主義,按照他的這種思路,蜀漢朝廷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大家一起投了曹魏算了。更為重要的是,譙周還想用此文來打動姜維,說服姜維放棄北伐,幸虧姜維清醒,沒有被譙周給蠱惑到,但其他蜀漢臣民可就不是這樣了,他們逐漸被譙周給說服了,認為蜀漢確實打不過曹魏,都放棄了奮鬥之心,於是整個蜀漢充滿了投降氛圍。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鄧艾打進蜀中後,我們會發現,蜀漢的軍民竟然沒怎麼抵抗,這太不合常理了!要知道,當年劉備打進蜀中,可是花費了三年時間啊,其中一座小小的雒城,就能夠阻擋劉備一年時間,還成功耗死龐統,而鄧艾打進成都,竟然只用了短短數十日,可見蜀漢的人心、鬥志被瓦解成了什麼樣子!而這一切,都是譙周惹出來的!

總的來說,譙周這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牆頭草、投降派!誰實力強,他就會倒向誰,這樣一個不忠不義的人,早就該殺了!然而諸葛亮寧願殺魏延也不願意殺譙周,只能說他錯放了譙周這個該殺之人了!

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諸葛亮殺的這個該放之人,便是張任!張任是劉璋手下大將,其能力遠超眾人,在劉備進攻益州的過程中,張任給劉備製造了大麻煩,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蜀漢的後續發展!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時,張任就曾提出過反對意見,只不過劉璋沒有採納。後來劉備入蜀後,將劉璋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是張任出面,穩住了敗局,並在和劉備的作戰過程中,成功誅殺了龐統,改變了戰局。

在劉備的計劃中,他是打算帶着龐統進攻益州的,諸葛亮則配合關羽留守荊州,這樣的話,劉備便能夠輕鬆完成占荊州、奪益州的構想,之後更是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處北伐,擊敗曹操,問鼎中原。然而龐統的死,直接改變了劉備的原先構想,他不得不將諸葛亮從荊州調來對付張任,最終導致荊州易主,蜀漢只能從益州北伐,失去逐鹿天下的機會!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對陣劉備期間,張任表現得非常生猛,他不僅誅殺了龐統,而且數次大敗劉備,黃忠、魏延等人根本不是張任的對手,即便猛將張飛前來,也差點遭到張任的俘虜,可見張任是多麼的厲害!

最終,還是諸葛亮親自出馬,動用了蜀漢除關羽以外的所有力量,才勉強擊敗了張任!在對張任的這次圍攻中,諸葛亮破天荒的拋棄四輪車,騎上戰馬,劉備、張飛、趙雲、黃忠、魏延、嚴顏等人更是集體上陣,圍攻張任,最終才勉強擊敗張任,可見張任是多麼的強悍!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等人都不可能是張任的對手!

按照常理來說,張任這麼厲害的猛將,劉備應該收為己用的,這樣的話蜀漢的實力就會更加強大,諸葛亮北伐時期也不會那麼缺乏人才了。然而當劉備想要勸降張任時,諸葛亮竟然勸說劉備把張任殺了算了,令人大跌眼鏡!

原文:張任曰:“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玄德不忍殺之。張任厲聲高罵。孔明命斬之以全其名。

看看張任此番操作,是不是很像白門樓前張遼的操作,都是寧死不屈,都是大罵對手。然而罵就對了,只要願意罵,就說明他並非一心求死,一心求死的人,話都不會和你說,就像高順那樣。所以說,劉備完全可以效仿當年的曹操,放低姿態去感化、收服張任。即便張任暫時不降,那也可以先軟禁起來嘛,何必一刀殺之呢?要知道蜀漢可是非常缺人才的!

所以說啊,張任就不該殺啊,諸葛亮殺了一個該放之人啊,如果張任最終投靠了蜀漢,蜀漢怎麼會淪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 天天要聞

結語

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聰明,但他一生也犯下不少的錯,而其中最大的2個錯誤便是放了一個該殺之人(譙周),殺了一個該放之人(張任)!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 天天要聞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談起三國這本書,相信大多讀者不會陌生,在這部四大名著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更有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更是有着幾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良將謀士,也正是他們的錦囊妙計相助魏蜀吳三國在亂世之中行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