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潤,春味正醺。作為春季的重要節氣,清明以“春之味”喚醒人們的舌尖記憶。從江南的青團到北方的子推饃,從糯軟的清明粿到清香的馬蘭頭,各地食俗在綠意盎然的時節里競相登場。這些傳承千年的時令美食,既是對自然的感恩,也是對文化的延續。
烏米飯香漫清明
畲族風情韻悠長

沙縣區昌榮村村民 鍾加富:我們畲族吃烏米飯,會采紅的、嫩的葉子,比較有汁。我們一般在早上八九點的時候採摘,用竹簍裝,葉子不會悶住。我們從小在清明前後必須吃烏米飯,老一輩人經常講,吃下去春天不會被蚊子咬。

將新鮮採摘的烏稔葉反覆清洗,留下完整的嫩葉,再反覆浸泡後搗碎。
鍾加富:洗的時候要用力搓,才會出汁水。
沙縣區昌榮村村民 蘭秀梅:一斤樹葉能泡10斤的糯米。

鍾加富:糯米要泡十幾個小時,把水滲透到糯米中,更容易顯色。糯米浸了18個小時,目前是翠色的,蒸煮後還會變成黑色。

經過蒸煮,再使用糖、薑汁等與熟透的糯米充分混合,又香又甜的烏稔飯就做好了。畲族鄉親們在享用美味時,還會使用粽葉包裹,粽葉的清香與糯米的甜潤互相滲透,形成獨特風味。
春日限定
蘆筍與煮魚的湘味碰撞
目前,在南洞庭湖畔,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蘆筍採摘季,農戶們正忙着採收沅江蘆筍。清明前後採摘的蘆筍,口感最佳。鮮嫩的蘆筍配上當地的鮮魚,一道經典湘菜“蘆筍煮魚”就可以上桌了。戳視頻,跟隨記者一起去品嘗↓↓↓
總台記者 周恬早陽:在南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86萬畝的湖洲之上已經生長出蘆筍的嫩芽,很多農戶會非常迅速地割蘆筍。

在沅江市的湖洲濕地上蘆葦面積達到了45萬畝,年產蘆葦37萬噸,占湖南總產量的45%。清明前後採摘的蘆筍,口感最佳。
總台記者 周恬早陽:第一步,師傅叫作“殺青”,也就是把蘆筍放入沸水進行焯水,大概兩分鐘的時間。之後,蘆筍就去掉了尾部的苦味,它的顏色會從嫩綠變成淡黃色。

總台記者 周恬早陽:我嘗了蘆筍,吃了魚,更重要的是喝了湯。一口下去沒有生吃蘆筍那種很脆的感覺,現在是偏軟糯,筍肉里夾着魚的湯汁。本身蘆筍是鮮的,魚也是鮮的,這就是“鮮上加鮮”。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