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賣、餐廳、預製菜之間,一種全新的代炒菜服務在上海的菜場開始走俏,生意出乎意料地火爆。付個幾塊到20塊錢不等的加工費,就能把剛買的新鮮食材變成熱乎飯菜,口味還可以定製,這項新服務你會選擇嗎?
“絲瓜炒蛋、豬肝炒辣椒、茭白炒肉絲、炒盆青菜……”下午五點過,浦東永泰路上菜場的這個代炒菜檔口,附近居民拎着剛買的菜,排起了隊,不少人早已是這裡的常客。“家裡你沒有條件,沒有高湯啊,燒菜你必須要有高湯,他有基本功啊。”“今天有點累,叫他們燒一燒,口味蠻好。”“省得家裡起油鍋了呀,家裡可以乾淨點。”
檔口裡大師傅,根據顧客要求,當場處置顧客帶來的食材、熱炒出鍋,講究的就是家常口味,快刀斬亂麻。“剁椒魚頭,我們不太會弄,把高難度的給他們做。”而檔口的廚師介紹,這裡就是一個字“快”,“我們就是這種快炒之類的,就相當於外面理髮店一樣的快剪,沒有洗頭,沒有亂七八糟東西的,就是快。”
廚房裡,四個灶頭火力全開。三位大廚一人負責清洗切配,兩位掌勺,分工明確。“我們一個人負責收食材,然後處理、清洗、切配、切好配好後就放這邊留給師傅他們來燒。”
今年七月,永泰路菜場完成改造後,新開出了這家酸菜魚檔口。菜場跟老闆商量,是不是可以依託菜場原材料優勢,增加代炒菜服務,方便周邊居民,沒想到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浩記酸菜魚店長李冬告訴記者,“加工素菜像6塊的,基本上就是平進平出吧,幫助炒一些他們自己想吃,他們能再點一點我們的菜,這樣我們能把生意做得更好一點。”
而菜場里能開出這樣一個“代炒菜”檔口,需要辦理一張熱食制售類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因為原材料都由客戶就地買來提供,店裡就是負責做加工。再加上,菜場剛完成升級,熟區的每個檔口都有自己獨立的通風、排煙系統,這也為“代炒菜”服務提供了場地上的可能。
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三林市場監管所副所長錢璐指出:“因為它的設施確實非常的簡單,只有粗加工灶台,在這個前提下對餐飲服務經營者在選址、動線布局、設施設備方面進行指導,防控食品安全風險,讓他能夠滿足發證的條件,最終為他核發了食品經營許可證。”
現在一到飯點,代炒檔口四五十單的生意已經成了常態。市民稱得靠“搶”,排隊等桌子。浦商鄰里薈永泰店經理徐小三對此坦言:“起初我們在調研的時候就是為社區老人的一些想法,但沒想到把整個菜場都給互動起來了,我們在政策上也支持他一些,包括租金上打個折九折左右。”
其他攤主也見樣學樣,紛紛捲起了“服務”,也紅火了生意。“買土豆,幫他們削削皮,買個萵筍,剝剝皮。”“他要買蟶子,我就幫他沖洗乾淨,買泥鰍也可以幫他殺好洗好弄好。”“現在就是顧客怎麼要求怎麼來,切魚片、燒酸菜魚的、燒剁椒魚頭、剖開的,原來一天賣2千,現在賣4千。”
一個小小的代炒檔口,就這樣,盤活了整個菜市場。今年,“升級改造80家標準化菜市場”是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升級後的菜市場不只是升級硬件,也在從品類、服務、實惠着手,為渴望煙火氣的社區居民,提供更豐富的線下體驗。 市民也覺得這樣的模式很好,“便宜,好吃,新鮮,放心”。
“菜場它就是跟居民連接的一個點,所以說居民需要什麼的,我們就做什麼,菜場本身現在也很卷,代加工其實是一個創新吧,功能越多,居民越喜歡,越喜歡他就會越喜歡來逛,就能留住他們。”
可以看到,代炒菜這種新型消費業態,也是根據一些消費者的需求主動升級服務的結果,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體驗感,更多的情緒價值等,都可以成為促成消費升級的動力,更好的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市場會更有活力,老百姓的生活也會更美好。
看看新聞記者: 何曉 龔海韻
編輯: 尤穎慧
視頻編輯: 朱玲敏
攝像: 高原 吳佳亮
責編: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