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社
編輯 | 科技社
«——【引言】——»
魚肉是許多中老年人愛吃的美食,它富含優質蛋白質,對於許多人群來說都是獲取營養的不二來源
許多人對野生魚情有獨鍾,鯉魚、鯽魚、小蝦在飯桌上頻頻亮相,逢年過節,更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常客,好一個熱鬧喜慶的景象!
但並非所有魚類都對身體健康的,市面上有這三種魚類堪稱“垃圾魚”,它們的身上含有細菌寄生蟲,大家千萬要少吃。
市面上的魚
垃圾魚之首
說起“垃圾魚”,羅非魚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頭號選手,這傢伙的食量大得驚人,似乎什麼都往嘴裡塞。
腐爛的植物、動物的排泄物,就連其他生物的屍體,都在它們的“食譜”之中。
正是這種特性,讓它在一些地方的污水處理池中如魚得水大量繁殖,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魚”。
別看羅非魚適應力強,生命力頑強,但它的生長環境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
羅非魚
在惡劣的水質條件下,羅非魚的身體就像一個“毒物儲存庫”,各種寄生蟲和重金屬在體內肆意橫行,讓人不寒而慄。
想象一下,一條魚身上布滿了蠕動的蟲子,還有那些看不見的有毒物質,實在是讓人倒盡胃口。
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羅非魚,挑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魚塘養殖的?還是污水池裡撈出來的?誰又能分辨得清楚呢?
有些不良商販為了牟利,竟然從污水池裡撈起羅非魚,再冒充養殖魚出售,這樣的“垃圾魚”實在是讓人防不勝防,賣魚的老闆自己都不會吃這種魚。
羅非魚
選購羅非魚,可不能只看價格便宜就下手,小心那些來路不明的“便宜貨”,說不定就是“垃圾魚”的化身。
盡量到正規的漁場或超市購買,詢問清楚魚的來源和養殖環境,才能稍稍放心。
但即便如此在烹飪羅非魚時,也要格外小心,確保煮熟煮透,以免寄生蟲“趁虛而入”。
看似平凡的鯽魚
鯽魚這個在魚市上隨處可見的“平民魚”,以其價格親民、味道鮮美的特點,成為了無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看着那銀鱗閃閃、身形矯健的鯽魚,很難想象它竟然與"麵條"般的寄生蟲有着不解之緣。
在我們的印象中,鯽魚似乎一直都是那麼的平凡無奇,它們棲息在江河湖泊中,以小型水生動物為食,過着“安分守己”的生活。
對於許多人來說,鯽魚是容易買到、容易烹飪的魚類之一,無論是紅燒、清蒸還是做成魚湯,鯽魚都能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鯽魚
但就是這樣一條看似普通的魚,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寄生蟲的“宿主”。
2023年,湖北的夏女士就親身經歷了一場“鯽魚驚魂”,當她在處理一條鯽魚時,竟然在魚肚內發現了一大把“麵條”。
起初夏女士並沒有多想,只當是魚的內臟,就隨手將其掏出繼續烹飪,直到她將這段視頻分享到網上,才驚覺事情並不簡單。
誰曾想,那些“麵條”般的東西,竟然是魚體內的寄生蟲——裂頭蚴,這種寄生蟲對身體非常有害,賣魚的老闆都不會吃帶有這種寄生蟲的魚。
鯽魚寄生蟲
這種寄生蟲常常出沒於淡水魚類體內,它們把魚當成“房子”在其體內肆意繁衍。
更可怕的是,裂頭蚴還有可能通過魚肉進入人體,在人的體內“大鬧天宮”,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輕則腹痛腹瀉,重則可能危及生命。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對鯽魚產生了一絲“恐懼”?但其實只要我們在食用鯽魚時格外小心,把握好烹飪的火候,就能很好地避免寄生蟲的侵襲。
烹飪鯽魚可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高溫是殺死寄生蟲的利器,所以一定要確保魚肉完全熟透。
鯽魚寄生蟲
如果你是清蒸鯽魚的愛好者,不妨多蒸一會兒,讓魚肉在高溫下多“受煎熬”一下,寄生蟲也就“熬”不住了。
當然在享受鯽魚美味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慧眼識魚”,在挑選鯽魚時,不妨多留意一下魚眼是否清亮、魚鰓是否鮮紅、魚肉是否緊實。
這些都是判斷魚類新鮮度的重要指標,如果發現魚體表面有異常的斑點、腫塊,或者魚肉鬆軟、有異味,那很可能就是寄生蟲在“搗鬼”了,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鯽魚寄生蟲事件,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它提醒我們,即便是再熟悉不過的食材,也可能暗藏玄機。
有寄生蟲的魚
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我們更要提高警惕,注重烹飪過程,確保食材的安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品嘗鯽魚的鮮美時,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其實鯽魚還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它們獨特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鯽魚感到威脅時,它們會釋放出一種特殊的粘液,覆蓋在身體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以抵禦外界的侵害。
這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寄生蟲的侵襲,大自然賦予了鯽魚這樣的“防禦系統”,我們又怎能不在烹飪時多一份細心呢?
黃鱔
黃鱔這個“泥鰍界的扛把子”,以其鮮美的肉質和“賽人蔘”的美譽,在餐桌上備受青睞。
看着盤中那鮮嫩多汁的鱔段,很難想象它竟然與危險的寄生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黃鱔的生活環境,可以用“髒亂差”來形容。它們常常出沒於污水溝渠,在淤泥中穿梭自如,越是骯髒的地方,它們越是如魚得水。
在這樣的環境下,黃鱔的體內早已成了寄生蟲的“天堂”,它們肆意繁殖數量之多,讓人觸目驚心。
有寄生蟲的黃鱔
在眾多寄生蟲中,顎口線蟲最讓人聞之色變,這種小傢伙可不是吃素的。
一旦進入人體,就會開啟“大逃亡”模式,在體內橫衝直撞,所到之處無不留下痛苦的印記。
從腸道到肌肉,從眼睛到大腦,沒有它們不敢去的地方,想象一下,體內有一群“不速之客”在肆意遊走,那種感覺可不是一般的糟糕。
面對這樣的“隱形殺手”,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有人說與其擔心黃鱔的寄生蟲,不如直接“與鱔絕緣”,但這未免有些“因噎廢食”了。
有寄生蟲的黃鱔
其實只要在烹飪黃鱔時格外小心,把握好火候,就能很好地避免寄生蟲的侵襲。
烹飪黃鱔可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高溫是殺死寄生蟲的利器,所以一定要確保鱔肉完全熟透。
至於那些爆炒黃鱔之類的菜肴,可就要多留個心眼了,黃鱔的寄生蟲問題並非危言聳聽。
早在十年前,就有專家在黃鱔體內發現了250多條活蹦亂跳的寄生蟲,這樣的場景,怕是要讓不少人做好幾天的噩夢了。
但話說回來,黃鱔的營養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它的肉質細嫩,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我們完全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做好必要的防範,讓黃鱔成為餐桌上的“安全美食”。
寄生蟲這個聽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的詞語,卻時常與我們的餐桌美味緊密相連。
魚類這個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材,也難逃寄生蟲的“魔爪”,面對這樣的“隱形威脅”,我們該如何防範呢?
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建議
“野生的才是最好的”,這樣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野生環境的不可控性,反而可能讓魚類更容易受到寄生蟲的侵襲。
那些在天然水域中自由自在的魚兒,誰知道它們是否已經成了寄生蟲的“宿主”?
相比之下,養殖環境下的魚類,在食品安全方面可能更有保障,所以在選購魚類時,不妨多關注一下它們的來源,盡量選擇正規渠道銷售的養殖魚類。
養殖魚
即便是養殖魚類,也不能完全放鬆警惕,再嚴格的養殖環境,也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寄生蟲就像是一個個“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引爆”。
所以烹飪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高溫是殺死寄生蟲的“剋星”,只要在烹飪時確保魚肉完全熟透,那些潛伏在魚體內的寄生蟲,也就難逃一“燙”了。
但有些美食偏偏就喜歡“半生不熟”,生魚片這個日料中的經典,以其鮮嫩的口感和獨特的風味,俘獲了無數食客的心。
但在品嘗這道美味時,我們也要格外小心,那些未經高溫烹飪的魚肉,很可能成為寄生蟲的“溫床”。
生魚片
一旦這些小傢伙進入人體,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對於生魚片等未煮熟的魚類,還是敬而遠之為好。
寄生蟲的“魔爪”似乎無處不在,從羅非魚到黃鱔,從淡水魚到海魚,魚類的寄生蟲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食品安全隱患。
但我們也不必過度恐慌,只要在日常飲食中提高警惕,做好必要的防範措施,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保障自身的健康。
參考資料:
【1】錢江晚報——網傳黃鱔體內有致命寄生蟲 專家:可以吃須燒熟
【2】九派新聞——女子宰殺鯽魚發現魚肚裡一堆“麵條”,專業人士:疑似闊節裂頭絛蟲,吃淡水魚生需謹慎
【3】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征——羅非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