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圖 侵刪
在“數九歌”里,蘊藏着: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一直到“九九”結束。這些冬季的氣候常識,只有中年人和老年人才明白。
而且 數三九和數四九,是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凍手凍腳是常有的情況。河裡的水結了厚冰,膽子比較大的孩子,會跑到冰封的河面上,玩耍和溜冰。
數三九:就是農曆冬至日起,第三個九天,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
數三九的氣候,經常會出現(嚴寒、霜凍、風雪)等天氣現象。河面上結厚厚的冰層,凍得硬邦邦的,膽子大的人在冰上做活動,行走、滑冰、嬉戲、采冰。
年長的老人,愛講諺語:最怕 三九天氣暖,“三九日頭笑,三月倒春寒”;三九開了河,麥子收成薄”等等。
其實,極端天氣事件(霜凍、暴風雪、乾旱、洪澇 等),通常與氣候異常有關。遇到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時,我們要依靠科學的力量,來加強防範和應對工作。
網圖 侵刪
臘月:是歲末十二月份的最後一個月,別稱有(臘冬、季冬、臘月)等,但是臘月的稱呼 用的最多。
臘月初一,在民間稱為“咬災節”。人們會吃一些炒豆或炒瓜子,嚼去一年的災禍,寓意:趨吉避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臘月是製作(臘肉、臘腸、臘魚、臘雞鴨)等,腌制食品的好時機。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說法。
尤其是〈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之間,天氣寒冷乾燥、雨水較少,肉類不容易變質,很適合風乾肉類做成腊味。
在所有的“九九”中,到“四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到了“九九”時,便寒氣盡消,春近日暖了。
古代人沒有信息來源,只能通過24節氣來判斷,利用“數九歌”來預測天氣,每九天為“一九”,依次類推。
網圖 侵刪
數四九:是冬至後的 第二十八天到第三十六天。這個時候天氣最冷,我們要注意防寒保暖。
我們的脖子,是最容易侵入寒邪的部位。 一定要避免吹風,穿上高領的厚棉衣或者羽絨服,出行時戴好(帽子、圍巾、手套),防止受寒凍傷或者感冒。
還有(肩膀、背部、肚臍眼、膝蓋、雙腿、雙腳),都要注意防寒保暖。
冬天是寒冷的季節,是人體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我們要適當的進行食補。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補充人體的營養和熱量。
也可以按照中醫診方和醫囑,食用一些 冬補膏方,增強個人的體質和免疫力,健康的過好 這個冬季。
網圖 侵刪
臘八節:是農曆十二月初八,是古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有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很多寺廟,會在臘八節前後,為百姓派發臘八粥。祝福百姓:福報滿滿,過一個快樂又安康的新年。這是一個傳承(美好,祈求平安)的節日。
據說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由僧人手持缽盂 沿街化緣,把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 發放給窮人食用。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這種粥叫做“佛粥”。
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的人們,仍然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但是用的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食用。 也有地方的人,會加入(桂圓和蜜餞)等同煮,營養和口感會更好一些。
在寒冷的冬季里,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暖胃又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這就是古人的智慧,為發明者和傳播者,點贊!
臘八節一過,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從喝臘八粥開始,之後便是(祭灶、掃房、炸年糕、宰豬羊、寫春聯)等等,直到臘月的最後一夜,就到了 除夕。 人們對過年,充滿了無限的期盼。 那是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新的希望,我們可以重拾勇氣和自信,向著各自的人生目標,揚帆起航 …
網圖 侵刪
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此時 年關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開始準備迎新年的工作。需要做三件事情,(除塵,貼窗花、貼門聯,置辦年貨)。
除塵,就是南北方說的“掃屋”和“掃房”,把家裡的“窮運和晦氣”統統掃出門,這是一種迎福納祥的美好願望。
貼窗花和貼門聯,是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又是喜迎(新年、新春、新氣象)的吉福和吉願。家家戶戶都充滿了熱情,把各自的家裡 裝飾的很有年味,充滿了濃濃的幸福感!
置辦年貨,在新的一年裡,全家人團聚一起吃美食,是迎接新年福氣的直接表現。每個家庭,都會準備充足的食材,過一個溫馨又幸福的好年!
有的地方,選購和準備(消寒糕)食用。 民間有習俗,“小寒大寒,無風自寒”的說法。 在一年最冷的時節,人們有吃(糯米驅寒)的習俗。 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食用後人體感覺暖和,利於驅寒。 當然 過年宴會中,餃子、湯圓、年糕 也會粉墨登場。
大寒至,冬將盡,春將始,一切美好都將如約而至!讓我們積蓄內心的力量,一起迎接春暖花開!
大寒節氣之後,每數九天就是一個數九節,接着就是: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這樣一年就過好了。 然後開啟嶄新的一年:龍年大吉!
網圖 侵刪
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貼掛千,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等等。
今年,離過年還剩27天,2月2日是北小年,2月3日是南小年,2月4日立春(新春)到了,2月9日是(除夕),2月10日是(春節),2月24日是(元宵節)
喜迎 2024年2月4日立春節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寓意和標誌着:春天的開始,此時陽氣漸長,萬物開始蘇醒,生機盎然,新的一年再次重啟。
24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國的24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對農業的耕種 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比如:“穀雨前後,種瓜種豆”,“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網圖 侵刪
24節氣不是近代發明的,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代表了祖先的高超智慧。從(時令、氣候、物候)中,摸索出來的一系列規律。
在國際氣象界,我國的24節氣,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這是做中國人的自豪,感恩古人智慧的賜福!
冬去春來,又一年;新的開始,新的人生目標;在歲月與四季中更迭,但是美好的祝福永不改。 祝願所有中國人:龍年吉祥,安康幸福,萬事順遂!
✍ 資料來源:中年人的生活經驗;書籍:《生活百科知識大全》,《二十四節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