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縣油粉
文|孫秀芳
提起油粉,很多外地人都不曉得,以為是畫畫用的油彩一類的東西。而對於膠東半島、渤海灣畔的海濱小城龍口黃縣人來說,這可是當地與“龍口粉絲”一樣齊名,每戶人家都常見常吃的一道富有特色的地方小吃。
說起油粉,它源於粉絲,是一種略帶酸味、比較稠厚、添加肉和各種蔬菜的粥飯。作為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龍口粉絲”現已享譽中外,它的主要原料是綠豆,產品絲細柔韌,晶瑩透明,色澤白亮,宛如冰雪,細似秀髮,素有“玻璃麵條”“龍鬚”“馬尾”“春雨”之美譽。綠豆粉絲除了供應國內各大城市,還銷往日本、新加坡、朝鮮、香港、美國、西歐等世界五大洲、三大洋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油粉的底料正是粉絲產品的下腳料——粉湯,它呈淡藍色,富含氨基酸、高蛋白及多種維生素,也是當地群眾幾百年來辛勤勞動的結晶。
由於粉絲雖誘人,但其下腳料粉湯卻呈酸味,放置時間一久,氣味就變得難聞。在粉坊設立初期,這些油粉是當年粉坊存儲和處理的一件頭痛事。因此,為了怕壞掉,大部分用來餵豬或是當了莊稼肥料。再後來,人們通過智慧,配以營養輔料和時令蔬菜,去酸提香,終於成為一道鮮香可口的當地莊戶人家標誌性的地方趣吃。
還記得剛來這個城市第一次吃油粉,是婆婆親自做與我吃的。看着碗里稠稠的樣子,我不知這是湯菜還是稀飯。當得知這是稀飯後,很是驚奇,大大地喝了一口,一種從未有過的鹹鹹的酸香繞過舌尖,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再喝一口,那濃濃的玉米面、肉、豆香溢滿口腔,滑過舌根,進入腹內,於是一碗油粉不一會兒就見了底。不禁驚嘆,“好一碗香香的咸稀飯”!
圍繞着這道時令小吃,還有一個坊間的傳說。傳說,早年有個在北京經營糧食的掌柜的,想回老龍口看望老舅舅,給老人捎點什麼好呢?魚肉呢,龍口的比京城鮮。果蔬呢,龍口的比京城新。舅舅又是老員外,有錢,山珍海味也吃膩了。糧店掌柜又想到了臭豆腐,這也算是宮廷里的美味。於是,他便託人給舅舅買了一小罐,回家就獻給舅舅。舅舅一開封,臭氣熏天,全家人離得遠遠的。舅舅生氣地說:“你真孝順,從京城捎臭豆腐臭舅舅。”不管外甥怎麼解釋,舅舅火氣不減,最後說:“既然臭豆腐是宮廷美味,那咱老龍口也有一種美味,粉渣水。它比臭豆腐還酸臭,你用它熬飯喝吧。和臭豆腐一樣,像你說的,聞着酸臭,喝着噴香!”下人按老員外的意思,給外甥熬粉湯。為了減少酸臭,能讓外甥忍着喝下去,下人加了點鹼,又勾上苞米湯,添了些時令菜葉,做熟了端上桌。於是,舅舅對外甥說:“喝吧,你喝我們的臭粉湯,我吃你的臭豆腐,一起臭,誰怕誰!”僵持的氣氛中,外甥無奈,端起碗喝了一口。呀!味道美極了。他很快喝了一碗,又讓下人再盛,並對舅舅說:“太美啦,美味無比,不信,舅舅你也來一碗!”於是,下人給員外也盛了一碗。員外喝了一碗,引出了饞蟲,又讓下人再盛。兩個人喝着臭粉粥,吃着臭豆腐,化怒為喜,不再生氣。後來,員外讓外甥給此飯起個名字,外甥說:“這玩意還真是個稀罕之食,如同春雨。都說春雨貴如油,就叫油粉吧!”很快,喝油粉便在老龍口的莊戶人家傳開了,直至成為了當地群眾家裡、飯店出現的一道特色粥飯小吃。
每年,到了春季桃花盛開的季節,天干無蠅,正是膠東地區曬粉絲的最佳時節。此時,粉坊里出現了大量粉水,人們便會三五成群,提着小水桶到粉坊里挑粉水,除了自用外,還可以沿街叫賣出售。而粉水提回家或是買回家,是要放一段發酵時間的,到了酸度適宜時才可做油粉。到了現在,油粉的做法已花樣繁多,但主要分葷素兩種:葷油粉特點是油爆鍋,加肉片或肉丁、海米、乾貝等;素油粉爆不爆鍋皆可。不論哪一種做法,當地人一般依個人口味會放入小米、花生、豆腐、青菜、粉絲、木耳等。熬好後再勾上苞米湯,加上鹽、味精、香菜、香油。喜酸者還可以適量再加入一點醋。盛入碗中,趁着熱乎,可以沿着碗邊轉圈喝。女人喝起來一般是柔美一些的,而男人最好是能喝出一點響聲,那才是地道的爺們范兒。伴着炸饅頭片,熟地瓜,再酌點小香蔥、鮮蒜瓣和五花肉醬,美味醉人的油粉飯,真是吃出了膠東人家的幸福滋味兒。

作者簡介:孫秀芳,筆名阿秀,女,1974年6月出生,山東煙台人,就職於龍口市房管辦。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協詩刊子曰詩社會員、煙台作家協會理事、煙台詩詞學會理事、龍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膠東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