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從7個方面介紹總體情況:
鄭柵潔。圖/國新網
第一,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也相當於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個省的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前4年的經濟增速平均在5.5%,我國這麼大的體量和增量,又經受了世紀疫情、貿易霸凌等衝擊,在這麼大的基數上,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第二,創新驅動。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
第三,民生福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正在實打實地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宏觀上看,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
第四,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加快轉化為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能力。比如,第一,中國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來,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第二,中國的組織動員和行動能力越來越強,舉例來說,今年1月西藏定日發生6.8級地震,災後30分鐘中心區域開始組織實施搶險救援,數小時內載有救災裝備和人員的救援飛機就已經抵達,當晚受災群眾就住進了防災帳篷、吃上了熱飯熱菜,這就是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
第五,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底色,這五年的成效集中體現在增綠、治污、用能、循環四個方面。“增綠”全球最多,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積相當於1個陝西省的面積,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顯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幹流全線達到二類水質標準。“用能”更加清潔,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這個比例還會提高。“循環”快速發展,每年生產鋼材中,20%以上的原料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節能降碳成效顯著。
第六,安全保障。“十四五”以來,我國的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糧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6億畝,目前累計已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相當於糧食產量排名前兩位的黑龍江、河南兩省面積的總和。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這些用能最高峰時段,群眾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產業基礎方面,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製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第七,大國擔當。中國以實際行動引領全球綠色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維護世界公平正義。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於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與亞洲、非洲、拉美等國取得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方面的新成果新進展,合作範圍擴大到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合作成果惠及共建國家,在產業、交通、就業、民生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效。
九派新聞特派記者 溫艷麗 龔凌蔚 北京報道
編輯 王佳箐 任卓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