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3月份cpi、ppi繼續下跌,環比跌幅擴大,顯示消費低迷與供給過剩問題加劇。食品、非食品及服務價格普遍下降,工業生產者價格持續下滑,企業盈利受擠壓,產能過剩嚴重。需求不足源於收入分配製度缺陷,需通過改革提高勞動者收入、完善稅收與社會保障,激活消費與供給平衡。
一、cpi環比、同比繼續下跌,環比跌幅擴大意味着下跌動能繼續擴大。
2025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1%。其中,食品價格下降1.4%,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下降0.4%,服務價格上漲0.3%。
與2月份對比,3月份cpi環比下降0.4%。其中,食品價格下降1.4%,非食品價格下降0.2%;消費品價格下降0.4%,服務價格下降0.4%。
有媒體和學者認為,3月份cpi同比下降0.1%,降幅比2月份的0.7%明顯收窄。從邊際變化看,提振消費需求等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供需結構有所改善,價格呈現一些積極變化。
這種觀點是非常主觀的、有失偏頗的、毫無邏輯的。
第一、判斷物價變化趨勢的是物價的環比下跌幅度,同比下跌幅度與物價變化趨勢關係不大。
我們在研究物價變化趨勢時,全世界的經濟研究人員都會使用環比物價變化數據來研判,而物價的同比漲跌幅度,往往反映的是前12個月累積的變化程度,淡化了物價的變化趨勢。
2月份全國cpi環比下降0.2%,3月份環比下降幅度放大了一倍,達到0.4%,價格呈現的積極變化體現在哪?
可能有人會用食品價格的季節性變化來掩飾這一點。但遺憾的是,3月份不僅食品價格環比降幅比2月份擴大了,非食品的環比降幅也從2月份的0.1%擴大到0.2%;不僅消費品的環比降幅從上個月的持平發展到這個月下降0.4%,服務價格在2月份春節結束下降0.5%之後,3月份又環比下降了0.4%。
第二、食品之外的大多數消費品與服務小類價格環比下降。
從季節性較強的食品之外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小類來看,3月份價格環比上漲的少,環比下降的多。價格環比上漲的是衣着、房租、家用器具、教育服務、中藥和其他類。價格環比下降的是家庭服務、交通工具、交通用燃料、交通工具維修服務、通訊工具、旅遊、西藥等類別。消費補貼的重點類別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價格環比分別下降了0.4%和0.2%,提振消費需求等政策效應體現在哪?
第三、房租價格實際上環比同比都是下降的。
雖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中的租賃性房租價格環比上漲了0.1%,同比下降0.1%,但這個數據實際上不一定準確。
中指研究院公布的2025年3月全國50個城市住宅平均租金為35.3元/平方米/月,環比下跌0.05%,同比下跌3.40%。
根據安居客監測數據顯示,3月全國40城租賃市場實際的房租價格環比延續小幅下跌趨勢,跌幅約1.1%。伴隨租賃需求的逐步釋放,3月全國40城租賃新增掛牌房源量環比小幅增長4%,供給增加而需求減少,導致租賃價格持續下降。
二、上游的工業生產者價格同比、環比下跌幅度雙雙放大,意味着4月份的零售價格仍將處於下降通道中。
因為cpi中的消費品除鮮菜、鮮肉、鮮果、水產品外,基本來自於工廠,因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歷來是cpi的先行指標,是預估後續月份cpi的重要依據。
3月份,ppi同比與環比下降幅度繼續放大。ppi環比下降0.4%,比2月份的降幅0.1%放大了4倍;ppi同比下降幅度則從上個月的2.2%放大到2.5%。這是ppi連續第30個月同比下降。
ppi中,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同比分別下降2.8%和1.5%,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環比均下降0.4%。這些數據說明,生產環節的供給過剩比零售環節更為嚴重。
ppi中,七大類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全部下降。其中採掘工業價格環比下降2.9%,原材料工業價格環比下降0.6%,加工工業價格環比下降0.1%,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2%,衣着和一般日用品價格環比均下降0.1%,耐用消費品價格環比下降1.0%。
ppi持續下降,嚴重擠壓了工業企業的盈利水平。而下降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工業生產企業嚴重的產能過剩。雖然ppi從2023年開始持續下跌,暴露出我們強大的工業產能,不僅在國內無法消化,干到出口規模全球第一的外需也無法消化,但我們依然在持續性地以需求增長幅度2倍以上的速度投資製造業。
2023年、2024年、2025年前2月,我們的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5.8%、3.2%和3.9%,但我們對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了6.5%、9.2%和9%,對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平均為零售額增速的2倍。
三、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跌0.2%,同比下跌2.4%。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是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游,也是工廠生產成本價格指數。
3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4%,比上個月擴大了0.1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與2月份的環比降幅持平。
從同比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從2023年2月開始持續性同比下跌,至今已經持續下降了23個月。從環比看,從2024年7月開始,已經連續環比下跌了9個月!
3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9大類中,環比價格上漲的只有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和化工原料類兩類,環比均上漲0.5%,其他7類環比價格下跌。其中燃料動力類價格下降1.2%,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下降0.6%,建築材料及非金屬類價格下降0.4%,農副產品類、紡織原料類價格均下降0.1%。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環比、同比持續性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供給過剩。
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工業原材料生產行業,也一直在忽略市場價格下跌所傳遞的需求收縮信號,沒有及時削減生產,導致了持續性的原材料供給過剩。
二是國際輸入性因素。
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帶動國內石油相關行業價格環比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下降4.4%,精鍊石油產品製造價格下降1.7%,有機化學原料製造價格下降0.2%。
四、我們需要確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是物價指數環比、同比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
面對持續性的物價下行,我們的大多數媒體和研究人員,都不願意正視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的核心問題,往往喜歡用季節性因素、輸入性因素來解釋持續性的、全面性的價格下行現象。有些媒體和研究人員還習慣於從價格全線下跌中,找出一些鼓舞人心的積極因素,認為從結構看,一些領域價格顯現積極變化。這勢必會給決策者提供錯誤的決策信息,從而採取錯誤的經濟政策。
我們需要承認並確信,gdp價格縮減係數最近8個季度以來持續為負,主要是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所致。
一是資金供給過剩需求不足。
我們需要看到,至少最近30年來,我們的社會融資存量的增長速度,持續快於gdp的增長速度,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一直以高於經濟增速50%的速度擴張。資金供給過剩表現在:存款、貸款利率持續下調,狹義貨幣m1的增速最近幾年一直慢於m2的增速,惰性貨幣堆積越來越多。
二是人力資源供給過剩需求不足。
判斷人力資源供給過剩問題,有兩個信號十分明顯:無企業聘用的自謀職業勞動力佔比越來越大;大學生求職越來越困難。這兩個信號發生在人口總量下降、勞動力供給總量持續數年下降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三是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下跌。
雖然我們一直通過增加出口和每年50萬億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來消化部分過剩的產能,但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從2023年2月開始持續性同比下跌,至今已經持續了整整30個月。不可否認,生產資料的供應持續性過剩。
四是生活資料價格持續低迷。
從2023年4月份開始,cpi同比漲幅就基本上在正負0.5%的範圍內波動。這24個月中,有7個月cpi下跌,2個月為0,有7個月cpi漲幅為0.1%或0.2%的誤差範圍內。
理論上,處於最下游的cpi價格供求彈性最小,處於最上游的資金價格,供求彈性最大,0.1%的利率變化,就會對資金的供求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當cpi長期處於正負0.5%區間運行時,意味着其上游的供求彈性較大的資金、生產資料價格,早已處於下行周期之中了。
五、不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真正提高個人收入,難以阻止持續性消費低迷、供給過剩、價格下行。
供給過剩的本質是有效需求不足。
原本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根據現有需求預期擴大生產,因為若消費者無力購買,商品積壓成為必然。但在我們利用越來越多的產業政策來調控和引導企業行為時,行政干預便取代了市場規律,導致了供給過剩→企業利潤下滑→裁員降薪→消費進一步萎縮→供給更加過剩的惡性循環。
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製度存在缺陷。
收入分配製度是消費與供給平衡的基石。收入分配不均抑制消費能力,因為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低,他們會將更多的資金用於儲蓄或投資,而非日常消費。而具有較大的消費增長空間的中低收入群體購買力又受到收入不足的制約。若工資增長緩慢或分配不公,多數人可支配收入不足,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
中國居民消費率長期低於40%,而發達國家普遍超60%,根源就在於收入分配失衡導致內需疲軟。
我們現行的收入分配製度存在以下結構性缺陷:勞動報酬佔比偏低,財富向資本傾斜,累進稅制、社會保障不足等政策工具缺位。
因此,我們亟需通過改革分配製度來激活消費與供給平衡。
一是提高勞動者收入佔比。
二是發揮好稅收與轉移支付調節貧富差距的功能。擴大累進稅制覆蓋範圍,減少資本利得稅優惠,加大社會保障投入。
三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減少行業准入限制,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優化財富分配渠道。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