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零售業的坐標系裡,胖東來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像一個令人費解的“悖論體”:它偏居河南三線城市許昌,卻讓北上廣深的消費者打“飛的”朝聖;它拒絕資本裹挾、不搞全國擴張,創始人於東來甚至立下"死後閉店"的驚世宣言,但年銷售額仍以50%以上的增速逆勢增長。
當沃爾瑪中國接連關店、永輝超市深陷虧損困境時,這家“反商業邏輯”的區域超市,硬生生用極致服務劈開血海,成為實體零售最後的“理想主義樣本”。
2024年春節的許昌街頭,一場現代商業奇觀正在上演:凌晨4點,胖東來天使城店門口已排起千米長隊,安保人員不得不架起分流圍欄,120急救車在場外隨時待命。這不是明星演唱會現場,而是一家超市的日常——單日客流量突破15萬人次,連購物車扶手都被顧客盤出包漿。面對瘋狂湧入的客流,於東來不得不在抖音喊話:“求大家別來了,我們真的接不住!”
但就在胖東來因"過度火爆"而煩惱的同時,另一個商業新星正在雲端上演:董宇輝的“與輝同行”直播間,用唐詩宋詞和農耕文明的故事,創造了單場1.5億GMV的紀錄,用戶平均停留時長7.3分鐘,是傳統直播間的2.4倍。當胖東來用免費薑茶和電動車防雨袋溫暖顧客時,“與輝同行”正用文化的力量重塑直播電商的信任體系。
從許昌超市裡的煙火氣,到直播間里的書卷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商業體,卻在同一個時代命題下殊途同歸:當效率至上的商業邏輯走向盡頭,誰能用人性和溫度重建人與商業的連接?胖東來給出了線下答案,而"與輝同行"正在書寫線上版本。
一、胖東來:實體零售的“烏托邦實驗”
胖東來能在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內的傳奇,靠的可不是運氣。它的成功,本質上是一場對傳統商業邏輯的顛覆。其核心優勢可概括為五個維度:
- 極致的服務:胖東來對服務細節的把控到了近乎 “變態” 的程度。下雨天,工作人員會主動為顧客的電動車套上塑料袋;買海鮮時,會幫顧客剪蝦腿;購物車有 7 種不同型號,帶放大鏡的給老人用,帶兒童座椅的給寶媽。買到不滿意的商品,哪怕拆封了、吃了一半,都能直接上門退貨。這種極致的服務,讓顧客感受到了被尊重和關懷,也難怪胖東來能成為顧客心中的 “白月光”。
這些“超綱服務”背後,是胖東來將服務成本計入經營預算的戰略選擇。數據顯示,胖東來年均服務投入占營收比例達4%,遠超行業平均的0.5%。
橫向對比國內零售市場,唯一能與胖東來形成差異化對標的外資品牌當屬山姆會員店。這家倉儲式超市憑藉260元的年費構築起"付費牆",2024年它的在華付費會員數突破了860萬,門店數量擴張至53家。但深入分析會發現,兩者的成功映射出的是零售業截然不同的進化方向:山姆靠供應鏈效率征服中產,胖東來用社區溫度留住百姓。
山姆的商業模式本質是"規模經濟的勝利"——通過全球採購體系將SKU壓縮至4000個,用40英尺集裝箱整櫃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最終實現生鮮損耗率僅1.2%(行業平均8%)。而胖東來走的是"關係經濟的極致",其單店SKU超30000個,其中30%為許昌本地商品,員工薪資較當地平均水平高出46%,這種"超配"策略換來的是每平方米1.5萬元的坪效神話。
更具啟示意義的是二者的價值取向分野:當山姆用會員費篩選高凈值客群時,胖東來卻在超市門口為電動車座椅免費套防雨袋;當山姆的試吃台需要排隊掃碼時,胖東來的食品區提供不限量試吃並附烹飪教學。
美國的山姆和開市客雖然在大城市風頭正勁,但它們採用會員制,顧客需要事先掏錢辦會員卡才能購物,這種模式與普通百姓的距離相對較遠,不如胖東來無門檻迎客的親民姿態,所以胖東來更具人氣和熱度。
儘管胖東來備受歡迎,但終究只有一個胖東來,確切地說是只有一個於東來這樣的老闆。其他商場即便邀請胖東來團隊進行改造,雖能在短期內迎來一定的紅火,但始終無法達到胖東來的高度。
這種差異恰如《經濟學人》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觀察——"一線城市在為效率付費,下沉市場在為情感買單"。
2.對商品品質的嚴格把控
胖東來之所以能夠持續火爆、後勁十足,主要原因在於它商品質量可靠、服務一流,是消費者眼中的良心商家,堅決不賣假貨和劣質品,絕不坑蒙顧客。
胖東來深知商品品質是零售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建立了專業的檢測隊伍和檢測室,每天對蔬菜的農藥殘留進行嚴格檢測,並將檢測報告張貼在超市牆上,讓顧客買得放心。對於肉類食品,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進行打折處理,確保當天清空,賣不完的則打折賣給員工,保證顧客每天都能買到新鮮的肉類。
於東來的經營之道看似簡單,他將真誠和貨真價實貫穿於整個營銷過程,說到做到。雖然胖東來能做到的,其他商場理論上也能做到,但實際上,卻沒有一家能與胖東來齊名。
3. 反效率主義:當其他商超追求坪效時,胖東來卻在賣場設置免費飲水區、兒童樂園,甚至允許員工“帶薪發獃”。這種反效率策略反而創造了奇蹟——其坪效達1.5萬元/㎡,是永輝超市的2.3倍。
4. 利益分配革命:於東來將95%利潤分給員工和顧客,基層員工年薪超10萬,店長年薪百萬。高薪驅動下,員工流失率長期低於3%,而行業平均為25%。
5.獨特的企業文化
胖東來把員工當成親人,為員工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和完善的福利保障,員工工資比同行高 30%,還強制休假。在這種企業文化的熏陶下,員工對企業充滿了歸屬感和忠誠度,工作起來自然熱情滿滿,就像對待自家生意一樣。這種員工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也為顧客帶來了更好的購物體驗。
也正是因為胖東來的這些優勢,讓它在河南本地市場牢牢紮根,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哪怕胖東來明確表示不會再出省開店,並且於東來老闆還稱死後會關閉胖東來超市,它的影響力依然不減。
這種“不擴張、不上市、不內卷”的模式,在電商衝擊實體零售的今天,反而成了稀缺的信任資產。但胖東來的地域局限性(僅覆蓋河南2市6縣)與創始人的“關門宣言”,讓它的傳奇註定無法複製——直到“與輝同行”的出現。
二、直播電商的“信任拐點”
各大電商平台和主播們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可謂是各顯神通。低價競爭是常見手段,大家都試圖通過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營銷炒作也屢見不鮮,各種誇張的宣傳口號和虛假的促銷活動讓人眼花繚亂。
2023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4.9萬億,但行業正經歷深刻轉型:
流量紅利消退:抖音、快手用戶增速降至個位數,低價內卷導致退貨率攀升至35%(東方甄選2023年報數據)。
信任危機加劇:某頭部主播直播間產品不合格率達17%(中消協抽樣數據),消費者開始用腳投票。
在此背景下,直播電商進入“信任經濟”時代。當傳統主播還在比拼“全網最低價”時,董宇輝團隊已悄然構建起新的護城河:知識型消費場景。在“與輝同行”直播間,賣大米時講農耕文明,賣鐵鍋時談宋代冶鐵術,這種將商品嵌入文化敘事的模式,創造了68.2%的復購率(第三方監測數據),遠超行業平均的22%。
他的直播,更像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觀眾在購物的同時,還能收穫知識和感動。據相關數據顯示,董宇輝直播期間,直播間的平均觀看人數常常超過百萬,銷售額也十分可觀。他的粉絲忠誠度極高,被稱為 “丈母娘” 的粉絲群體,不僅會為他的直播買單,還會自發地在社交媒體上為他宣傳。
三、董宇輝的稀缺性:重構“人貨場”邏輯
董宇輝的特殊性,在於他同時打破了兩大行業定律:
1. 去頭部化悖論:傳統MCN機構極力弱化個人IP,但董宇輝證明“超級個體”依然能創造商業奇蹟。其個人抖音賬號粉絲7天暴漲1000萬,首播GMV破1.5億,證明知識型IP具有抗周期能力。
2. 價格敏感度陷阱:當同行深陷“9塊9包郵”泥潭時,“與輝同行”客單價達128元,高出行業均值53%,但用戶停留時長反而多出2.7分鐘。這印證了行為經濟學中的“心理賬戶”理論——為文化附加值付費的消費者,價格敏感度下降37%(尼爾森調研數據)。
更關鍵的是,董宇輝團隊正在構建類似胖東來的“信任飛輪”:通過持續輸出高質量內容(日均直播含3.2萬字原創文案),將交易場景升華為“知識社交”;通過嚴控選品(SKU不足傳統直播間1/10),重塑用戶對“好商品”的認知;通過拒絕“憋單”“演戲”等套路,建立透明化商業倫理。這與胖東來“用真品換真心”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四、從許昌到雲端:兩種模式的精神同構
儘管胖東來和“與輝同行”在表現形態上截然不同,但兩者內核高度共振:
反規模崇拜:胖東來堅守區域市場,不盲目追求全國擴張,注重深耕本地市場;“與輝同行”拒絕流量收割,不追求短期的流量爆發,而是專註於內容質量和用戶體驗,選擇做“小而美”的深度運營。
利他主義商業:胖東來把利潤分給員工,“與輝同行”讓利農戶和將直播打賞捐給鄉村學校,本質上都是重構商業價值鏈的分配機制。
體驗經濟迭代:胖東來用服務創造線下體驗峰值,“與輝同行”用內容打造線上精神共鳴,都在解決同一個問題——如何在交易中創造情感價值。
五、與輝同行:有望成為 “線上的胖東來”
當實體零售的“胖東來奇蹟”因地域限制和創始人意志面臨物理邊界時,董宇輝的“與輝同行”正在雲端構建另一種可能——它不依賴物理貨架和地域輻射,而是通過文化認同和信任沉澱,將胖東來的商業哲學移植到數字世界。二者的本質共性在於,都在商業效率與人性溫度之間找到了獨特平衡點,而這種平衡恰恰是破解當下零售業困局的關鍵密鑰。
1. 信任資產的數字化重構
胖東來用4%的營收投入服務,換來顧客年均15次的到店頻率;與輝同行則以日均3.2萬字的原創內容為“服務費”,創造了68.2%的復購率。這種信任資產的構建路徑看似不同,實則遵循相同邏輯:用超預期的價值交付打破交易博弈。
胖東來的“變態服務”本質是服務前置化——在顧客發現問題前解決問題(如提前剪蝦腿);
與輝同行的“知識帶貨”則是信息透明化——在消費者決策前提供文化背書(如講解鐵鍋鍛造工藝)。
二者殊途同歸,都將傳統零售中的“售後成本”轉化為“售前信任”。這種模式的經濟效益已被數據驗證:胖東來退貨率不足0.3%,與輝同行退貨率8.7%(電商全平台平均退貨率普遍在60%左右),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2. 反規模化的戰略定力
胖東來堅守河南6縣,與輝同行拒絕流量收割,這種“克制”在資本眼中或許是保守,實則是商業智慧的體現:
胖東來單店30000個SKU中30%為本地商品,區域化選品使其庫存周轉率高達18次/年(行業平均7次);
與輝同行SKU控制在傳統直播間1/10,但單個商品講解時長延長3倍,轉化率反而提升42%。
這印證了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的“刺蝟理論”——聚焦核心半徑的企業更具持續競爭力。當山姆用40英尺集裝箱運輸標品時,胖東來用本地化供應鏈守護鮮度;當其他直播間追逐“全網最低價”時,與輝同行用文化附加值突破價格戰困局。
3. 價值觀驅動的商業生態
胖東來將95%利潤分配給員工和顧客,與輝同行把直播打賞轉化為鄉村學校圖書角,這種分配機制重構了傳統商業的價值鏈:
胖東來員工年薪高出當地46%,換來的是3%的流失率和顧客滿意度99.8%;
與輝同行知識主播佔比超60%(行業平均12%),其直播間用戶停留時長7.3分鐘,是“叫賣式直播”的2.4倍。
更深層的共振在於二者對“人”的理解:胖東來為員工設立“委屈獎”,與輝同行給文案團隊留出“發獃時間”;胖東來的免費烹飪教學,與輝同行的詩詞即興解說,本質上都是把“交易對象”還原為“具體的人”。
4. 不可複製的文化基因
正如胖東來無法被山姆會員店取代,與輝同行的護城河也非流量或供應鏈,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勢能”:
胖東來的服務細節根植於中原市井文化(如電動車防雨袋符合河南騎行習慣);
與輝同行的知識體系嫁接在傳統文化母體(如二十四節氣帶貨契合國民集體記憶)。
這種文化基因形成天然壁壘——某連鎖超市曾高薪挖角胖東來店長,但複製出的“服務標準”反而引發顧客不適;某MCN機構模仿董宇輝招募名校主播,卻因缺乏知識沉澱被批“東施效顰”。
結語:商業終局是價值觀的勝利
當Z世代將“情緒價值”計入消費成本,當縣域經濟貢獻65%的社會零售總額,胖東來與與輝同行的價值遠不止商業成功,更是對“何謂好商業”的時代回答。
參照胖東來1.5萬元/㎡的坪效奇蹟,若與輝同行將用戶停留時長轉化為ARPU值(目前128元),其單位流量價值可能達到傳統直播間的3-5倍。
當胖東來用“閉店宣言”守護商業初心,當董宇輝用“知識帶貨”抵抗行業異化,兩種看似不同的商業實踐,實則指向同一個未來:在過度資本化、內卷化的市場中,唯有回歸“以人為本”的底層邏輯,才能穿越周期。
或許正如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所言:“隱形冠軍的秘訣,在於把客戶變成信徒。”在這個意義上,“與輝同行”已站在了成為“線上胖東來”的起點——它要證明的,不僅是直播電商的另一種可能,更是一個關於商業文明的寓言。
從許昌超市裡的免費薑茶,到直播間里的唐詩宋詞,中國商業正在覺醒一種更高級的競爭力——不是用效率碾壓人性,而是讓商業滋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