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命脈。回顧即將過去的2023年,從金融監管體系重磅改革,到一系列加大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舉措密集出台,再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提“金融強國”建設目標,通過不斷改革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將目光投向大灣區,廣東表現出“金融強省”應有的定力與張力,以金融之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緊跟政策脈動與行業發展態勢,在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指導下,南方都市報、N視頻、灣財社舉辦的2023年灣區金融高峰論壇將於12月15日落地廣州。本屆活動以“創新服務促發展 金融書寫新征程”為年度主題,深入關注鄉村振興、普惠金融、金融賦能製造業等重點領域議題。
結合論壇議題,南都·灣財社記者日前到多家銀行機構進行了調研,了解到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已經成為推動普惠金融下沉的行業共識,亦是廣東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大特色。與此同時,數字普惠服務領域正不斷拓展至鄉村振興、小微企業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等場景,以提升普惠重點群體金融服務覆蓋面與精準度。
保持增量擴面態勢 銀行機構對小微企業普惠貸款意願增強
在針對十餘家廣東地區銀行機構的調研中,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當前銀行機構對小微和民營企業普惠貸款的意願和能力顯著增強。多位受訪對象也表示,“增量、擴面、降價”成為了各大銀行發力普惠金融的三個關鍵詞。
對此,一組最新數據給出了佐證:截至2023年9月末,轄內(廣東省內除深圳市外,下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78萬億元,同比增長18.06%。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32萬億元,同比增長25.20%。轄內民營企業貸款餘額6.1萬億元,同比增長13.70%;有貸款餘額的民營企業戶數287.1萬戶,同比增加33.5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轄內新發放民營企業貸款利率3.59%,同比下降0.32個百分點;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4.03%,同比下降0.44個百分點。累計為民營企業承擔或減免的信貸相關費用達到2.75億元。
普惠貸款高增長態勢的背後是監管政策的密集指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裴光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該局累計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相關政策文件60餘份,運用好窗口指導、定期通報、督導考核等監管“工具箱”,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普惠金融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
從微觀層面來看,不少銀行也在多個維度實現了普惠金融業務數據的突破。“截至今年9月27日,我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已突破3000億元大關。”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近5年來,該行已累計投放1.5萬億元貸款,服務超100萬戶小微企業、個體戶。
今年11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降低製造業成本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業務。圍繞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需求,銀行業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黃海暉表示,該局聯合人民銀行印發專項通知,督導轄內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做好已延期貸款到期後的接續安排,根據企業經營情況採取續貸等方式儘力滿足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需求。截至三季度末,轄內小微企業續貸餘額超2500億元,同比增長26.38%。
“截至2023年8月底,我行小企業無還本續貸業務結餘超66億元,本年凈增近10億元。”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為短期經營周轉困難、有還款壓力的中小企業主動推出無還本續貸服務,解決了企業轉貸資金難題,有力保障企業經營的穩定和連續。
此外,南都·灣財社記者還在調研中了解到,今年人民銀行總行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同時,將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實施期限從2023年6月末延長至2024年末,並進行優化調整。“我行將按照總行部署,繼續推動落實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和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力度,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
推動資金精準下沉 “金融之智”創新重點群體服務模式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體是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南都記者調研發現,多家銀行機構錨定重點領域和消費熱點,加強產品服務創新和推廣,通過深化“銀稅互動”業務、開闢綠色審批通道、配置專項額度等方式,持續加大對製造業、鄉村振興等領域信貸投放,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力度。
在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今年以來,廣東銀行業創新銀企對接雙訪模式,開展“走萬企 提信心 優服務”活動和“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對接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記者從監管部門獲悉,截至三季度末,轄內機構已累計走訪對接企業16.52萬戶,其中發放貸款3.45萬戶,貸款金額達635.75億元。
談及小微企業資金融通,招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廣州市小微企業的不同情況,招商銀行創新推出不同場景下的貸款產品,例如政府採購場景下的政采貸、供應鏈上下游場景下付款代理、信用證議付等,並按市場化原則,通過提供降低利率、展期或續貸支持等方式,積極支持助力普惠金融業務發展。
不同於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地區中小銀行則是深耕本地,以點多面廣的優勢廣泛延伸暢通金融服務網絡的毛細血管。廣州農商銀行行長助理譚波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該行堅守支小發展定位,重點支持本地優質小微客戶,探索形成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其中,為滿足小微企業貸款時效要求,該行發力優化業務流程,簡化授信資料,提高審批效率。
縣域鄉村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主戰場。記者了解到,在涉農金融服務方面,廣東金融業搭建服務鄉村振興“三專”(專項動態報告、專項責任部門、專項聯絡員)制度,並加大了對“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金融支持,共計推出鄉村振興相關金融產品200餘個。
“自省委部署‘百千萬工程’以來,廣東省農信聯社結合各地產業發展規劃,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縣鎮村’領域,加強服務鄉村振興。”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委員、副主任吳為民表示,在明確資金投放方面,計劃每年投放3000億元信貸資金支持“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三年累計投放800億元信貸資金支持漁業高質量發展。
“線上+線下”雙線融合 為普惠金融服務添“數字之翼”
近年來,在中央及地方多項有關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中,“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成為高頻表述之一。記者從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了解到,廣東銀行業利用新興技術與金融科技手段,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提供更廣泛的融資渠道。目前,轄內已建立起“中小融”“信易貸”“粵信融”和“中征應收賬款”信用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評級、融資對接等智能服務。
“我行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通過數字增信用、數字強效能、數字提便利,開發出網貸通、技改貸、粵科E貸、粵農E貸、自動化審批等數字化產品。”廣東工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這些舉措有效擴展了服務觸達,提升了服務的便捷性。
今年以來,廣東創造性地提出了堅持“製造業當家”的決策部署,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新興產業發展能級。在這之中,“專精特新”企業被認為是激發創新活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
從“融資”到“融信”再到“融智”,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有可為。以廣東中行為例,該行聚焦科創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輕資產、缺擔保”的融資困境,創新知識產權融資質押模式,搭建知識產權評估合作機構庫,建立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針對性打造了“中銀廣知貸”“中銀知惠貸”等知識產權融資質押產品服務,助力科創企業“無形資產”變“有形資產”。
總第138期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王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