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
【一】縣域數字經濟發展價值與趨勢
【二】縣域數字經濟建設的主抓工程
【三】縣域數字經濟建設的指導內容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促進縣城因地制宜補齊發展短板、推動縣域產業提質增效、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下是一代書生規劃院整理的關於縣域數字經濟建設的相關內容,僅供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參考。
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更有助於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打破區域發展界限,使發展成果更多、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從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
縣域數字經濟
發展價值與趨勢
1.1 發展縣域經濟的價值
縣城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結合點,是彌合城鄉差距、集聚競爭優勢的關鍵紐帶。發展縣域經濟的價值,主要有以下三點。
- (一)紐帶價值。縣城是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
- (二)支撐價值。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三)載體價值。中小城市是推進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重點,是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
1.2 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
以下將從一二三產業領域,分別對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概述。
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 (一)農業領域
在農業領域,新一代傳感器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移動計算處理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等逐步深化應用,對土壤、氣象等環境和育苗、耕種等作業過程進行感知和數據採集,從而實現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作物長勢監測等,生成農事任務規劃、農資使用規劃、農業種植計劃管理等,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運行和管理過程的數智化控制。由於我國農業生產當前以小農生產經營模式為主,數字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技術進步成果的推廣採納難度相對較大。隨着農業農村的改革的逐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湧現,數字農業也將迎來長足發展。
- (二)工業領域
在工業、製造業領域,隨着數字新基建加快向縣域的延伸和覆蓋,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生產管理、產品質量控制將逐步在縣域相關製造場景應用,推動精細化管理以及效率提升。5G時代的到來也將為工業物聯網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實現供、研、產、銷、服務的全流程智能。但當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仍處於初期,行業內預計2025年-2030年才會進入全面互聯以及自主智能階段,因此5G在工業內的規模應用特別是在縣域製造場景的應用仍需要較長時間。
- (三)服力業領域
在服務業領域,以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為主的數字技術,將加速應用在文字、影音、實際場景的跨媒體融合,推動虛擬現實視聽娛樂、沉浸式影視遊戲等在縣域旅遊、文化領域全面滲透和應用,並加速推進縣域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等的快速發展。
【二】
縣域數字經濟
建設的主抓工程
縣城經濟活力的增強和發展質量的提升,能夠促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的互促共進和協調發展。根據一代書生規劃對縣域經濟產業的研究,針對縣域數字經濟建設,擬定了以下幾個主抓工程與參考產業的數字化建設辦法。
2.1 縣域數字化的四大工程
縣域數字經濟建設的主抓工程
- (一)數字基建工程,編織網絡鏈
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產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當前,以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基礎。以工業互聯網為先手棋和主抓手,快速完善數字經濟的網絡底座。特別是縣域市場主體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要聚焦其“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點、痛點和關注點,提供以“全域性、普惠型”為特點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打造工業互聯網領域“拼多多”。
- (二)數字場景工程,共建服務鏈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需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往往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只靠政府單打獨鬥將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不少數字化領域的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已擁有獨立知識產權和技術,但其解決方案往往缺少大規模應用場景的打磨,“英雄無用武之地”。堅持政企兩端總動員,市場和政府“兩隻手”協同配合,政府要為企業尤其是正處於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創型企業搭建“入場唱戲”的廣闊舞台,同時也要主動當好企業的“產品經理”。
- (三)數字平台工程,優化生態圈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沒有“休止符”,也沒有“畢業證”。地方始終保持“趕考”心態,既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又主動當好“服務員”“店小二”,積極融合“線上”“線下”兩個空間平台,大力營造與引育企業相匹配的數智化營商環境,為持續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創造條件。
- (四)數字集成工程,強化促效能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隨着全域數字化場景應用的鋪展疊加,必然也必須加速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智治”水平,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在堅持審慎開放原則下,積極推進跨地區、跨部門公共數據資源協同合作,形成共用“數據池”。
2.2 縣域數字化的兩大產業參考
以縣域製造業、農業為例,數字化提升辦法如下參考。
(一)縣域製造業產業集群數字化
- 支持龍頭企業智能化改造。開展集群平台培育行動,支持具有綜合集成能力的縣內外工業互聯網企業,搭建符合本地產業集群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基礎架構,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基於統一基礎架構進行二次開發,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聚集發展。
- 開展車間現場持續微改造。圍繞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痛點堵點,支持重點集群和龍頭企業應用低成本數字化技術、設備和系統,持續開展針對車間現場內任意單元或模塊的數字化微改造、微創新。
- 加快生產資源雲化改造。因地制宜、一群一策,推動集群企業向雲端有序遷移、上雲用雲,引導數字化服務商面向集群企業推出雲製造和雲服務平台系統,加快技術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在雲上連接融合。
- 鼓勵集群園區示範改造。充分發揮縣域特色產業的集聚效應和網絡效應,以龍頭企業為牽引,探索聯合改造、互助改造的智造集群模式,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園區。通過開展關鍵管控軟件一體化規劃設計及全覆蓋應用,全面提升價值流程效率,有效壓縮產品開發周期,提升產業化迭代速度。
(二)縣域農業產業數字化
農產品上行“觸網”是縣域鄉村參與數字經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也以此為牽引,帶動了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逐步形成上游以技術設備為基礎,以數據算法為支撐的數字農業生產,中游區塊鏈溯源、AI品質分級、全域物流支撐、普惠金融支持的數字服務體系,下游全渠道產銷對接、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的產供銷協同的新時代縣域數字農業生態鏈。
- 生產端,隨着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市場主體的興起,農業“工廠化”“園區化”趨勢突出,為縣域智慧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當前,我國已建成29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127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和基地將逐步實現通過數字化抓源頭,將選種、育種、育苗等農業大數據入庫上雲,通過對土壤環境等的數字化系統監測和指導,在灌溉、施肥、質保、園藝管理等方面形成標準化的農事管理。
- 物流端,從農田到餐桌,要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最重要環節是在采後一段時間的保鮮,即農產品物流最難的是“最先一公里”。目前,美國農產品采後預冷率達到60%-80%,但中國只有5%左右。農產品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覆蓋率低,存在突出短板,導致果蔬等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達20%至30%,是發達國家的5至8倍。隨着各市場主體加大對“產地倉”和“銷地倉”及縣域數字化物流配送體系、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農產品將實現從農戶到消費者之間的高效流通。同時,數字化產地倉通過智能化分選,有利於產品運輸精細化管理。
- 銷售端,“平台+網店+直播”逐步成為數字農業生態鏈的“標配”,農村電商本地化將進一步夯實。隨着5G的加快落地,VR/AR技術的加快推廣,“數字化農業體驗經濟”也將落地開花,電子商務1.0時代,從農民的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是“一屏之隔”,而數字縣域時代,隔在中間的“屏”進一步消融,消費者可以更加真實地體驗農業生產全過程。農業生產數據化及商品溯源等也將助力縣域公共品牌打造,提升區域農產品的附加值。
【三】
縣域數字經濟
建設的指導內容
根據“縣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的相關指導,縣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是推動縣域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達的縣域行政區培育新興產業、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抓手,要為探索縣域數字經濟建設先進經驗和有效模式起到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
縣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內容如下:
3.1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發展規劃
綜合考量縣域行政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支持制定縣域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示範區建設方案,強調目標引領、部門協調、企業聯動,推進數字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創新環境建設,實現數字資源有效配置,擴大數字經濟產業規模,探索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完善地方數字經濟發展和布局。
3.2 聚焦重點產業,促進結構優化
立足於縣域產業鏈和區域集群特點,支持縣域行政區構建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推動低成本、模塊化、數字化的技術、設備和系統在集群和園區的應用,搭建行業數字信息平台、共享製造中心、公共物流倉庫和直播電商基地等新型數字化集群共性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在線協同雲工作、雲採購、協同製造等差異化上雲服務,實現大數據引領產品研發設計、渠道協同提升供應鏈管理,帶動產業鏈、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
3.3 培育龍頭企業,推動轉型升級
支持縣域行政區以場景數字化帶動中小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積極培育當地有基礎有潛力的龍頭企業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智能製造進企業”活動,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加快製造設備上雲和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提升企業從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全流程數字化。
3.4 培養專業人才,強化人才保障
支持縣級行政區制定“數字經濟人才培養計劃”,創新數字化人才培養、引進和留用的政策環境和激勵機制,通過數字化項目和數字化產業發展集聚人才,利用校企協同模式定製實踐型人才和培養複合型人才,借力信息技術制定線上跨區域人才對接和移動分時辦公方案,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3.5 開展精準服務,營造良好生態
支持地方政府對接優質資源,打造區域性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綜合體,實現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建立協同高效、上下聯動的服務機制,加強數字經濟相關政策宣介和實施,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字化專項行動,為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供金融、法律、研發以及綠色發展等多方面的精準服務,優化縣域數字化轉型經濟服務體系,提升縣域數字經濟服務水平。
3.6 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典型經驗
梳理示範區創新經驗和特色亮點,加大對示範區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示範區的影響力。通過組織開展考察、學習、交流等活動,積極向國內同類地區推廣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案,對其他縣域行政區形成借鑒帶動作用。
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在《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文件中也強調推進數字化改造,因此加快縣域數字經濟建設,是助力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於產業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等,可詳細諮詢173-1243-6919(微信同號),我們是項目評估、策劃與規劃於一體的專業諮詢公司,擁已有工程諮詢行業資質、工程設計行業資質,可完成項目投資開發前期的評估和規劃工作,可為地方和投資者對經濟建設和工程項目的投資決策與實施提供諮詢服務。
蘇州一代書生工程諮詢有限公司,下設一代書生規劃院,我們致力於為全行業提供產業投資決策與工程諮詢,主要包含以下四大業務板塊:
- (一)項目評估,項目市場評估預測
- 對項目的投資建設進行市場、地區、政策、技術等全方面評估與預測,讓項目避免未來發展中潛在的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可出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立項報告等評估報告文件;
- (二)產業規劃,項目產業規劃定位
- 對項目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等進行合理規劃,為項目擬定可行的產業模式、運營模式、收益模式等,可出具:園區產業規劃方案、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方案、片區產業更新方案等產業規劃文件;
- (三)空間規劃,用地布局規劃設計
- 對項目用地的空間規划進行布局設計,可以完成用地平面規劃設計、建築3D效果設計、鳥瞰效果圖設計等,可出具:項目總體規劃設計方案、項目概念設計方案等設計圖件;
- (四)股權規劃,投資效益規劃預測
- 對項目的投融資、產業基金設立等進行規劃,可出具:項目投資計劃書、項目融資計劃書、片區產業發展投資方案、特色產業發展投資方案等諮詢成果。
彙編材料類型包含:《項目總體規劃方案》、《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項目計劃書》、《項目概念規劃設計方案》、《地區產業更新規劃方案》等。我們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與項目實操,現公司已成為長三角重要的綜合性工程諮詢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