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目前其實有6大國產CPU,這些CPU,已經在很多領域對intel、AMD的CPU進行了替代。
這6大CPU分別是採用ARM架構的華為鯤鵬、飛騰。採用X86架構的海光、兆芯,還有採用自研指令集LoongArch的龍芯,以及採用alpha指令集的申威。

目前這些國產CPU,不僅在性能上突飛猛進,市場份額也是不斷突破。
華為鯤鵬、飛騰、海光在服務器上的份額越來越高,龍芯則發力企業、教育、金融等行業,申威於超級計算機、兆芯也發力個人PC等。
很多人認為,隨着這些CPU性能的不斷提升,以及生態的完善,後續我們能夠實現對intel、AMD的替代,國外卡不住我們的脖子了。

但事實上,目前這些國產CPU的發展,還是有很大隱患的,這個隱患並不是生態、性能這些,而是在製造上。
這6大國產CPU,只有一款是由大陸的晶圓廠自主製造,另外的6大CPU,基本上都是非大陸的晶圓廠代工的,有卡脖子的風險。
像龍芯、兆芯、華為鯤鵬、飛騰、海光,基本上都是由台積電等非大陸晶圓代工,只有申威由大陸的晶圓製造。

這其實就是一個大隱患,因為一旦真的這些CPU,能夠全面替代美國的CPU了,那美國有可能卡住你,不允許這些代工廠代工,華為麒麟就是最好的例子啊。
更重要的是,目前大陸的最先進的工藝只有14nm,而這些國產CPU不斷前進,工藝在14nm以下時,大陸的代工廠想要代工,都沒這個技術,必須得靠台積電等廠商。

所以,別看國產CPU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如果大陸的晶圓製造水平跟不上來,風險是非常大的,隨時都有可能被卡住。
所以我們的芯片製造能力必須得提升上來,否則後續的影響可就真的非常大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