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取款方式,可能真的要變了,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前,在我家不遠處的一個市場,本身開了好幾個銀行網點,但是後來陸續關閉了,只留下了幾台ATM機,原本想着,有這個銀行,至少可以取錢,沒有想到的是,前兩天打算取點現金出來,結果ATM機也沒了,邊上是一個酒店,裡面的人告訴我,很早就沒了。
最近家裡在裝修房子,讓媳婦去取點錢,發給工人,想着取10萬出來,結果晚上回家的時候,媳婦告訴我說,取點錢是真難,銀行人員說是要提前預約,而且一下子取不了那麼多,所以只好取了幾萬塊錢出來。
如今銀行確實是發生了大的一個改變,不僅網點在減少,而且取錢的難度也變大了,因此,以後去銀行取款的話,就要注意了,要了解相關的政策,別白跑一趟。
取款方式的真的要變了!
曾幾何時,取10萬現金只需提前1天預約。如今,單筆或當日累計超5萬元就需預約,10萬元以上更需提前2-3個工作日申請。更關鍵的是,銀行對“化整為零”操作嚴加監控——連續多日取款4.9萬元將觸發風控警報。
其次,身份核驗進入“刷臉時代”。走進任何一家銀行網點,87%已配備人臉識別設備,43%啟用聲紋驗證系統。
取款超過5萬元時,儲戶需同時通過人臉+聲紋+手機實名三重認證,系統實時對接公安數據庫比對真偽。傳統“銀行卡+密碼”模式正在淘汰。
此外,ATM升級與限額也迎來調整了。 ATM機正在經歷一場蛻變:每日取現上限提升至3萬元,但小額免密支付限額從1000元驟降至300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國76%的ATM已被新型智能櫃員機取代——支持數字人民幣兌換、視頻客服接入甚至小額貸款申請。
最後,你發現了嗎?現金業務正大面積收縮。2024年起,超50家銀行陸續停止無卡存取款業務。招商銀行於4月9日正式關閉ATM掃碼存款;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也相繼取消手機銀行無卡取款功能。曾經便利的二維碼取款,因安全漏洞頻發成為歷史。
為啥要進行變革?
數據顯示,2024年移動支付覆蓋率突破90%,現金交易佔比萎縮至15.3%。當小攤販都掛上數字人民幣收款碼,銀行自然要削減ATM和網點——上海部分社區銀行網點已縮減40%。
其次,在2024年電信詐騙涉案金額達216億元,其中老年群體受騙案激增32.7%。新規中“65歲以上取款超1萬元需風險提示”的條款,正是針對此痛點的防護網。延長大額取款預約期,實則構建了寶貴的“反詐冷靜期”。
無需網絡、不綁銀行卡、掃碼即時到賬——數字人民幣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覆蓋生活場景。銀行取款規則轉向,實質是引導公眾向數字貨幣遷移的政策槓桿。
據銀行業內預測:3年內現金業務佔比將壓降至10%以下,ATM機轉型為多功能智能終端;數字人民幣將覆蓋90%民生場景,水電煤、社保繳納全面對接數字錢包;“無感支付”成主流:掌靜脈識別、虹膜認證等新技術正加速落地。
這場銀行取款革命,表面是流程複雜化,實則是金融安全與效率的再平衡。當現金退居二線、數字身份成為通行證,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主動擁抱規則的人。儲戶要做的不是對抗變化,而是升級認知:學會預約、善用轉賬、掌握刷臉——這些新技能將成為數字時代的“取款自由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