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房地產的行情可以說是越走越低,主要問題就是,房企資金緊張,選擇了保守開發,1~8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負增長7.4%,房企日子不好過,手中的期房項目要交付也是壓力倍增,對於樓市就不是個好信號,會導致更多人擔心血汗錢打水漂而不敢買房。雖然市場上不乏大量的現房,但相比期房貴了20%~30%,成本投入多,房子即便增值了,未來轉手後也拿不到多少錢,因此,為今之計,還是在於如何重振大家的買房信心。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保交樓”之後,9月14日,在“中國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新聞發言人再次表示保交樓是首要目標。從銀行方面,也在着手為房地產開發商們減輕負擔,
- 首先是,作為我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國家開發銀行在9月22日向遼寧瀋陽支付首筆“保交樓”專項借款,讓房企獲得了流動資金,可以繼續建房,加快向購房者交付房產的進度;
- 其次,9月23日建行宣布擬定立將拿出300億基金投降樓市,用於收購房企的存量資產,改造為租賃住房。
好處是,在房企資金不足繼續建房的時候,銀行向房企借款,並且不受三道紅線的限制影響,注意,不是商業銀行,而是國家成立的政策性銀行,貸款也是專項性質的,說明只能用於保交樓這項工作,不能盲目亂用,和商業銀行向房企借款,房企用在其他盲目擴建,部分人中飽私囊等等是不同的。
有銀行向房企收購存量房產,這些房屋不至於繼續佔用資金,開發商在回籠資金後,可以繼續保證企業的正常周轉,繼續建造樓盤。
不過,凡事有利必然有弊,銀行為樓市托底,理論上是幫助市場消化停工期房,避免房子爛尾,但實際情況下,容易讓房企躺平,他們看到即使自己的資金不足以將房子建成交付,也能有銀行幫忙輸入資金,難免會讓一些房企開始投機繼續拿地開發,等到兜不住的時候,再去向銀行求救,妄圖把壓力都交給銀行。因此,實施保交樓,後續還應當有更嚴格的制度約束房企,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
對於剛需而言,今明兩年大家還要不要買房呢?如果買了是虧損還是明智?我覺得要看2個方面:
第一,房子的地段
網傳前首富李嘉誠說過,買房要看“地段,地段還是地段”,雖然說人家是主要以投資性質做房地產生意,而普通老百姓主要是以居住為目的買房,但我認為二者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殊途同歸。房子的地段好,居住舒適度高,周邊道路四通八達,基礎配套豐富優質,能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居住需求,以後要轉手,有周邊的資源作為優勢,賣房底氣足,受眾人群多,未來能拿到一個不錯的轉手價。
第二,買房的資格
今年不少大城市也紛紛放寬或放開限購和落戶,包括我們熟知的熱點城市濟南、昆明、大連和鄭州。多數人擠破頭進入大城市買房,與其說買的是房子,其實買的是城市的價值,大城市有更大的號召力,是國家重點發展,藉此帶動中小城市的標杆,大量資金會率先進入這些大城市。
受人口多,每年還有大量畢業生,求職者湧入,需要更多的資源配套,對於房子來說,周邊資源越豐富,建造地鐵後,房子的價值不言而喻。在今年這麼多城市鬆綁原先的樓市政策鼓勵房產銷售後,我國對房地產發展的原則還是堅持房住不炒,那麼這些鬆綁政策隨着樓市回溫可能還會調整下架,早買房,可以在購房資格放寬前抓住機遇,如果後期限購,落戶限制又恢復,再想入市,難度可能更高了。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