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眼朦朧看世界
就在最近,商業地產圈被一則重磅消息徹底點燃:王健林旗下的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大手一揮,將48座萬達廣場的100%股權,一股腦兒賣給了由太盟投資集團牽頭,聯合騰訊、京東系資本以及陽光人壽等組成的超強財團,交易總額高達約500億元!此等規模的交易,堪稱中國商業地產史上最大規模的輕資產化運作,瞬間成為街頭巷尾、網絡內外熱議的焦點。這一場“世紀大甩賣”背後,究竟藏着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萬達這艘商業巨輪,又將駛向何方?今天,咱們就來一探究竟。
債務大山壓頂,萬達緊急“瘦身”
要搞清楚萬達為啥突然甩出這麼多優質資產,得先看看萬達這幾年的處境。從2017年開始,萬達海外擴張之路遇阻,流動性壓力就像甩不掉的“緊箍咒”,一直緊緊纏着萬達。到了2023年,萬達商管沒能按計劃上市,這下觸發了對賭協議,需要償還大約300億元的股權回購款,這無疑是給本就緊張的資金鏈“雪上加霜”。禍不單行,萬達和蘇寧、融創等昔日合作夥伴之間還存在債務仲裁,涉及金額超過180億元。
面對如此沉重的債務大山,萬達只能開啟資產處置的“瘦身”模式。從2023年到現在,萬達已經陸陸續續出售了超過10座萬達廣場,回籠了大概百億元資金。但這還遠遠不夠,這次一下子賣掉48座萬達廣場,實在是形勢所迫。這些廣場可不是一般的資產,它們分布在北京、廣州、成都等39個城市的核心地段,隨便拿出一個,都是能帶動一方商業繁榮的“香餑餑”。萬達忍痛割愛,背後的無奈可想而知。
輕資產轉型,無奈之舉還是長遠布局?
其實,王健林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輕資產”戰略。簡單來講,就是把重資產賣掉,換成現金,同時保留運營權,輸出品牌管理,這樣就能降低負債率,轉型成為“商業運營服務商”。這次出售48座萬達廣場,正是這一戰略的延續。
從萬達自身角度來看,短期內,這500億資金就像一場“及時雨”,能極大緩解債務危機,讓萬達喘口氣;長期而言,這是萬達轉型的關鍵一步。可輕資產模式也不是“萬能葯”。就拿珠海萬達商管來說,2024年凈利潤只有97億元,連資本支出都覆蓋不了。而且,管理費收入依賴規模擴張,這就逼着萬達不斷承接新項目,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擴張 - 現金流壓力”的惡性循環。
從行業角度來說,萬達的轉型影響深遠。騰訊、京東這類互聯網企業,看中的是線下商業場景的數字化改造潛力,它們早就想在線下消費場景分一杯羹;陽光人壽等險資,則是盯上了萬達廣場6%左右穩定的租金回報率,在如今低利率環境下,這可是優質的長期資產配置選擇。這種資本偏好,正推動着商業地產從單純的“產權持有”,向更注重運營的“資產管理”轉變,萬達的這次交易,無疑是給這一轉變添了一把“大火”。
“熟人團”接盤,各懷心思
這次接盤的陣容堪稱豪華,騰訊、京東、陽光人壽等,都是萬達的“老熟人”。騰訊早在2018年就注資萬達商業,一直想通過資本布局線下消費場景,這次收購,騰訊肯定想進一步整合其智慧零售生態,說不定以後在萬達廣場里,到處都能看到騰訊系的數字化服務。陽光人壽這幾年一直在購入萬達廣場,對商業地產“穩定租金 + 抗周期”的屬性十分青睞,這次也不例外,繼續擴充自己的商業地產版圖。太盟投資作為主導方,在萬達債務重組中一直扮演着關鍵角色,繼2024年牽頭600億元戰投後,這次又協調多方資本入場,實力和野心都不容小覷。
這些“熟人”再度聯手,各有各的算盤,但也都看到了萬達廣場的價值。不過,隨着太盟投資等資本方持股比例上升,萬達在決策上的話語權可能會被稀釋;第三方項目佔比提升,也可能會讓“萬達廣場”品牌的標準化管理能力打折扣,這對萬達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萬達未來路在何方?
萬達在商業地產領域摸爬滾打多年,有着深厚的運營經驗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這是它的底氣所在。但連續出售核心資產,也讓不少人對萬達的未來充滿擔憂。一方面,萬達的資產規模在不斷縮小,核心資產流失,如果運營能力再下滑,很可能會從曾經輝煌的“商業帝國”,淪為空殼運營商;另一方面,萬達也在努力構建“管理費 + 品牌授權 + 資本運作”的新盈利三角,2025年推出的“萬達雲商管”系統,已經開始向中小商業體輸出數字化解決方案,試圖在新的賽道上找到增長點。
王健林在內部會議上重申“不做重資產、不做高槓桿、不做非核心”的三原則,可見萬達轉型的決心。萬達的這一系列“瘦身”操作,不只是一家企業的興衰,更是中國商業地產從規模競賽轉向效率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未來,萬達能否在輕資產道路上成功轉型,三四線城市項目的回報率能否支撐規模擴張,資本市場對萬達的輕資產敘事又能保持多久的耐心,這些問題,都像一團迷霧,籠罩在萬達的前方,只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這場500億的大交易,是萬達的“斷臂求生”,也是商業地產行業變革的縮影。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妨持續關注,看萬達如何在這場商業風暴中乘風破浪,續寫傳奇,亦或是面臨新的挑戰。
原載《鈴子百花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