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它開啟了多元化的擴張。
2007年,龍盛第一代掌門人阮水龍退居二線,第二代掌門人阮偉祥開始執掌大權。之後,阮偉祥開始做多元化投資,包括汽車零部件、地產、無機化工品等。
不過,這些業務的貢獻比例都不高——汽車板塊,產品主要是汽車衝壓件,且客戶主要圍繞着長安汽車,業務開展得不溫不火,營業利潤率也在逐年下降;無機化學品業務,雖然收入達到了10億元左右,但營業利潤率也在逐年下滑。
而新增的地產業務,受前期投入影響,沒怎麼貢獻收入,反而導致賬面存貨增加,還拖累經營活動現金流。
總之,多元化新主業盈利能力,與老的染料主業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並且,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12月見底以後,快速反彈,從40美元/桶一路上漲至120美元/桶以上,漲幅達3倍以上,推動着成本不斷上行。
而同期,因為染料價格要考慮下游的消化能力,同期只上漲了不到60%。
原材料價格承壓+多元化擴張,兩大因素疊加,導致整體毛利率再次下滑。
另外,此時恰逢經濟大環境波動較大,其業績增速也有波動——營收增速在劇烈波動中逐年下滑,特別是2009年、2012年,營收增速分別為9.34%、-7.05%。
其中,2009年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需求放緩的影響,而2012年是受下游印染行業的需求萎縮,分散染料銷售價格下跌所致
整體來看這一時期基本面不樂觀,於是估值方面也有所表現——股價從2004年到2012年大漲,但隨後受下游景氣度下滑,股價隨之下跌。PB也跟隨回調至2012年末的1.15X,跌幅66%,創了歷史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2010年,股價和估值都在上行,但是對應毛利率卻處於大幅下滑階段,這是為什麼?
這主要是因為,龍盛在行業低谷期仍然在擴建產能,新建分散染料3.6萬噸、活性染料5萬噸(其中印度KIRI合資公司2萬噸),同時,還有一個併購案——它聯合印度KIRI收購德司達。因此,市場情緒較為高漲。
在這裡,要注意一件事——從2013年起,其股價和估值,突然絕地反彈,這背後是什麼邏輯?
預知後續,且聽下回分解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前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