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一件優雅的旗袍,踩着高跟鞋的節奏,亭亭玉立,萬種風情,外在的美與內心的小思緒在心間蕩漾,是無數女子的嚮往。一直喜歡旗袍,不僅僅因為它的優雅,更是因了旗袍帶來的一絲絲韻律,能讓狂野的心安靜,能讓匆匆的腳步稍作停頓,在忙碌的時光里,給生活帶來種種小清新。
母親曾經親手縫製了一款旗袍,穿在身上的那天,空中飄着雨絲,我撐着傘,走在小街上,看着腳下延伸的石板路,聽着屋檐上不時傳來的雨滴聲,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里,那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
徘徊在雨巷,頃刻間時光彷彿倒退了幾百年,一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旗袍的美究竟源自何處?
歷史總是給人一種神秘感,有人說旗袍是清代的袍服變更,也有人提到旗袍是由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袍服演變而來。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旗袍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交融,少數民族的袍服傳入中原,又被漢人所接受,並發展成大眾的服飾,成為服裝中的一朵奇葩。旗袍服飾的發展變化融合了中華傳統服飾的演變過程,無論春秋與隋唐,及至宋明時期服裝的發展,對後世服裝的發展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管是滿族還是漢族的服裝,融合之後逐漸進行了演變。從清代女子的着裝,到民國女子的服飾,服裝的發展,審美情趣的提升,都使得旗袍這一服飾變得更加雅緻。於是,鍾情於服裝研究的學者們將現代的服飾定義為從清代的服裝演變而來,到民國時期進行了演繹,其中更包括了旗袍這一女子喜愛的服飾。
“盛京1636”旗袍文化節時,如果到瀋陽故宮參觀,一定會幸運地看到旗袍服飾展,那些珍藏幾百年的真跡,曾經是清宮佳麗的服飾,刺繡精緻,無論竹葉抑或花朵,都栩栩如生。看了一眼難忘,走了出去還想回來,戀戀不捨,就是這種感覺。
順治遷都,北京成為都城,也成為旗袍的起源地。直筒式的下擺,直直的領子,穿出了二八女子的柔和;早年間的旗袍是直硬領式,寬下擺,寬袖子,不收腰,穿出了中年女子的柔美;老年女子的衣袍,更是寬襟肥袖,隨着細風輕輕飄起的裙邊,從沉穩中透着一點點小不安,卻也將悠閑在一瞬間流露。
如果深究,旗袍雖然是女子的衣飾,卻歷史深遠。中華服裝從古至今,發生了無數次演變:春秋戰國時的深衣,雖分體裁割卻連成一體;至秦漢時期,服飾又一次發生了變化,漢代有“深衣制袍”;唐代有“圓領襕袍”;明代的“直身”,長袍寬深,既是文化人的身份特徵,也是上流社會的服飾寫照。
總有一種心思要撰寫有關游牧民族的故事,於是,用兩年時間研究游牧民族,終於發現,袍服或者說旗袍的前身,實際上源於游牧民族的服飾。遍佈於世界各地的游牧部落,他們以水為源,不斷地遷徙,他們的穿着也與這種遷徙的生活相適應:腰部收緊,袖口敞開,前後擺寬大隨意,如胡服騎射般,被趙武靈王推崇。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的緣故,我對瀋陽故宮有着超乎常人的興趣。及至去過幾次故宮博物院後,最感興趣的不是四庫全書是否回到了故宮,而是那些展出的袍服,以及袍服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旗袍。
翻閱史書,終於找到了答案。清代的慶典,對服裝的要求甚嚴。在慶典場合,不論男女都要穿着袍服,比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袍、旗人男女的各種長袍等。而龍袍與朝袍等不屬於旗袍的前世,只有八旗女子的長袍才算是旗袍的“正宮”,旗人女子的袍服與漢家女子的服飾進行融合又取長補短後,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小時候,一位鄰居馬奶奶,經常在做家務後換上一件紫色長袍,衣長到腳踝,元寶形的領子高且直,襯在細長白皙的脖頸上,雖然臉上有無數的細碎皺紋,卻掩飾不住曾經的韶華。
我發現馬奶奶的衣服上都是滾邊,領子上的細邊、袖子上的窄邊、開氣兒處的長邊、前大襟的寬邊,每一處鑲邊都有圖案,像一幅畫貼在了衣服上。時光如流水,沒過幾年,馬奶奶去世。再也看不到衚衕里那個曾經一身紫衣的老婦,隨着一縷煙塵,她的所有故事也一同消逝,還有那件紫色的長袍。
站在故宮門前,回首四百年激蕩的歷史,又走進宮門,觀賞鳳凰樓前的走過的那些穿着旗袍的女子,不禁感嘆:我不留戀那個時代,但存在我記憶里的仍然是風情萬種的旗袍……
來源:瀋陽日報 作者:柳迦柔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