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孟夏時節,山風微拂。清晨的陽光灑在湖北紅安七里坪鎮長勝街,一位扎着羊角辮、身着紅軍服的小講解員站在紅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前,輕聲唱着紅安的民謠,也歌唱着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
在這片浸潤着信仰的土地上,樹是信仰之根,見證着忠誠與犧牲;火是精神之光,照亮了覺醒與理想;路是復興坐標,通往着希望與共富。它們交匯交融,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英雄樹 致富樹
在七里坪鎮熊家咀村,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古槐,樹身斑駁、枝幹遒勁,村民稱它為“英雄樹”。
1929年深秋,年僅25歲的程昭續為掩護部隊突圍,不幸被俘。敵人將大刀架在他脖頸之上,他怒吼:“頭是爹娘給的,共產黨是勞苦大眾的,老子要的當然是共產黨!”最終他壯烈犧牲,頭顱被敵人懸掛於槐樹枝頭七天七夜。
歲月荏苒,精神不朽。今日的荊楚大地,“顧全大局、團結奮鬥”的精神仍在血脈中流淌。煙草行業致力於鄉村振興,多地發展種植中草藥、煙葉、茶葉等經濟作物,一棵棵“致富樹”延伸出集種植、加工、文旅於一體的產業鏈,串起一條條發展鏈,呈現出一副產業興、百姓富、文化活的鄉村新貌。
煙草人接續傳承紅色基因,用辛勤汗水澆灌着“信仰之根”,一棵棵希望之樹變成了鄉村的幸福之樹、時代的振興之樹。
革命的火種 發展的烈焰
“敵人從哪裡來,就把他打回哪裡去!中華民族,是一個鐵的集體,我們不能失去一寸土地!”冼星海激昂的歌聲,曾在武漢三鎮上空迴響,成為全民抗戰的動員號角。
在武漢成為抗戰前線的重要支撐城市的同時,鄂西北的戰略重地襄陽也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動員、保衛家園,成為中原抗戰體系的重要組成。
這團革命之火,在當時意味着民族的覺醒與反抗。穿越百年,它堅定地以奮進的姿態、奮發的精神,燃進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和城市街巷,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熊熊烈焰,激勵着每一位荊楚兒女初心如炬的奮鬥征程。
精準能源管控系統發出“滴滴”預警。“能管系統可以實時計算生產區域的溫濕度控制情況,自主對空調開啟數量進行優化。一年下來,萬支捲煙綜合能耗降低8.3%,真正做到了‘數據發電、算法節能’”。
再生水系統低鳴作響。在襄陽捲煙廠,再生水系統每日處理400噸中水,其中240噸中水用於綠化灌溉、道路澆灑、景觀補水、動力除異味設備用水。“綠化不用自來水”已成常態。
動力車間管理人員查看能源使用情況。武漢捲煙廠供圖
從戰火硝煙中的“紅色星火”,到振興征程上的“發展烈焰”,從用熱血保家衛國,到用實幹振興山河。煙草人、產業人、千千萬萬基層建設者,正在用奮鬥的腳步,讓荊楚大地煥發時代榮光。
信仰之路 共富之路
大別山腹地,曾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如今,在新時代的發展征程中,大別山精神賡續傳承,這片紅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條全長460公里的紅色旅遊公路,宛如“金色絲帶”,串聯起38個景點、23個鄉鎮,讓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與百姓生活交相輝映。
紅色文化“活”起來,產業發展“強起來”,民生福祉“實”起來。這條道路,不只是通往紅色記憶的信仰之路,更是引領群眾奔向幸福生活的共富之路。
產業融合,鄉村蝶變。“我在外漂了十幾年,換了好幾份工作。回來才發現,原來家鄉的變化比我想象的還大——我開了農家樂,旅遊旺季的時候一天都忙不過來。”多地推進“紅色旅遊+產業發展+就業創業”融合發展,村民變導遊,青年辦民宿,越來越多返鄉人變身“新農人”,用創新創造改變家鄉,使“紅色”成為家鄉最靚的底色,“綠色”成為幸福生活的新符號。
教育興,鄉村旺。湖北中煙開展的“我夢見·荊楚送希望”活動走進鄉村,“梅媽工作室”多次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積極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條件,資助困難學子成長成才。在保康縣龍坪鎮硃砂村小學,襄陽捲煙廠青年志願者開展“星星點燈”助教活動,讓鄉村的希望從教室里生長出來。
“梅媽工作室”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紅安捲煙廠供圖
民生美,百姓樂。在廣水捲煙廠對口幫扶的南山村,水泥路修到了山裡,照明燈亮進了灣頭,自來水通到了家裡。曾經臭氣熏天的水塘變身為蓄水6萬立方米的清泉,450畝田地告別“靠天吃飯”。
從精神傳承到產業振興,從文化激活到民生托舉,一條條“紅綠交織”的共富之路徐徐鋪開。
歷史從不辜負奮鬥者、實幹家,闊步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間,煙草人、老區人,將始終厚植樹的信仰、點燃火的激情、錨定路的坐標,以實幹為筆、以責任為墨,書寫屬於我們的發展新篇。(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