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2021年01月13日23:03:07 情感 173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獨木不成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不可避免會需要其他人幫助合作,這樣才能走得更遠。但幫人是有技巧的,若不假思索地善行泛濫,必定會導致惡果,任何事情過了,就糟了。

《增廣賢文》里說:“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善良的確是美德,但任何事情都需要邊界,很多人搞不清楚人性,自以為只要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至少會有不錯的結局,但最後往往會被壓榨得連渣都不剩。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我們在幫人的時候必須明白,過度幫助只會導致對方產生依賴,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解決而是向外尋找依賴。

一旦你停止了幫助,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益關係被打破,他們就會滋生怨恨,正所謂斗米恩升米仇。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搭了我大半年便車的同事把我拉黑了》:老張和同事老趙住得很近,老張買車以後每天上班都會順道帶上老趙,本來就順路,老張也覺得舉手之勞沒什麼。

剛開始,老趙還會言辭表示一下感謝,但日子久了,老趙則表現得極其自然,準時準點坐車,甚至將座椅調到最大,好讓自己坐得舒服。

每次一上車就跟坐私家車一樣放肆,玩手機吃零食打電話,完全不顧及正在開車的老張。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一日,老張有急事提前走了,沒想到,前腳剛走後腳電話就來了,老張剛接通電話就聽對方說:“你這人也太不地道了,怎麼招呼都不打就提前走了。”老張說:“我有急事,沒來及。”

但對方依舊不依不饒地說:“那你得提前通知我一聲啊,我還着急回家吃飯呢?這個點公司的班車都走了。”

老張聽了也生氣,回道:“那你打個專車唄,我又不是你的專職司機。”對方一聽就把電話掛了,老張着急辦事也沒跟他糾纏。

第二天下班時,老張給同事發消息準備出發,沒想到提示自己已經不是對方好友了。此後,老趙到處散布老張的人品不行,小氣摳門,做人不厚道等等。

這就是典型的恩將仇報、農夫與蛇的故事,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你無原則地付出,會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應得的,當有一天你不願或者沒有能力付出時,他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自然而然就會記恨你。

幫人可以,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但怎麼幫更重要,它能將很多罪惡殺死在搖籃里。

幫人的第一大原則:對方有想要變好的意願

一定要記住,爛泥是不可能扶上牆的,除非它發生質變,變成質地堅硬的好水泥,但這樣的概率很低,所以不要冒險。

一個想變好的人,哪怕你只是多看他一眼,他也會覺得自己被重視,從而更加積極向上。

幫人的時候要評判一下對方是否和你有對等的價值,這並不是看人下菜,而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因此在付出與接受中,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絕對正確的感覺,心理相比較接受者更沒有負擔、更舒服。相應地,接受的那一方則會頻繁感受到沉重、壓抑。

我曾親眼見證過類似的事件:表姐的家庭條件非常好,父母都是大學教授,自己相貌好學業好,可謂是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

她在大學的時候,喜歡上一位小夥子,小夥子人精神有上進心,唯一的缺陷就是家境不好,但表姐死活就是看上了,家人也表示尊重,兩人大學畢業就結婚了。

結婚時,表姐的父母出資為小兩口買了房,婚後在生活上亦是隔三差五給予經濟支持,男方也沒有辜負眾望,如願在工作上穩步上升,眼看着一切越來越好,但男方卻提出了離婚。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男方忘恩負義,但當我讀到了海靈格我終於明白,其實男方承受的東西要遠遠大於女方。

因為以他的能力很難一時半會給予對方同等的回報,若是個有良知的人,內心勢必會經受煎熬,若他是個無良知的人,很可能就會出現近些年經常發生的事情,女方被吃干抹凈掃地出門。

所以幫人的時候,一定要掂量清楚,簡單點說就是對方值不值得你幫。

幫人的第二個原則:選擇幫助更年輕的群體

社會上有很多關愛老人的慈善活動,尊老愛幼的確沒有錯,每個人都會老,那些曾經奮鬥過的生命的確值得我們敬畏。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但事實上,每個果都有它自己的因,大部分老人晚景凄涼都是因為在年輕時不願意為生命負責,過着得過且過的日子,在時光中將自己消耗殆盡。

與其幫助他們,不如幫助那些面對困境的孩子,站在人性的角度來講,這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覺得矛盾,為什麼社會一邊要求我們積德行善,一邊又要求我們權衡利弊。

因為世界本就是一個矛盾衝突體,只有學會在矛盾和衝突中尋找平衡,種下的因和得到的果才能形成能量閉環,否則就會中斷,在其他地方發生意外,這不利於個體和整體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不可避免地面對一些請求,如果滿足了以上條件仍覺不妥,就一定不要幫。

人際交往法則:如果別人沒有向你求助,千萬不要主動相幫 - 天天要聞

席慕蓉曾說:“假如你覺得事情有點不對勁,那麼任憑周圍的人如何縱容,如何引誘,你都要拒絕他們。”不知道怎麼抉擇的時候,follow you heart.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中年夫妻禁慾生活真相:原來床上無戰事,根源不在兩腿間! - 天天要聞

中年夫妻禁慾生活真相:原來床上無戰事,根源不在兩腿間!

多少中年夫妻的夜晚,早就失去了身體的溫度?躺一張床,各玩各的手機,彷彿合租十幾年、連吵架都嫌浪費口水的室友?要我說,這事兒跟那方面"行不行"關係還真不大。孩子?純純的第三者! 沒孩子前是你儂我儂,孩子出生立馬變身"三陪爸媽":陪吃陪玩陪讀到
當下男性擇偶標準已然改變 - 天天要聞

當下男性擇偶標準已然改變

文:wm會飛的魚(原創)圖:網絡大家好,我是會飛的魚,感恩網絡讓我們相遇,願你能在我的字裡行間,找到自己的內心共鳴。在傳統婚戀觀里,男性擇偶的標準往往被簡單概括為“年輕漂亮、溫柔賢惠、會持家”。然而,隨着社會結構、經濟環境以及性別觀念的演變
活到一定年紀會明白,無論人再有能耐也必須活出4種人生意義 - 天天要聞

活到一定年紀會明白,無論人再有能耐也必須活出4種人生意義

文/李子聊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很多人都想弄清楚的。或許很多人完全就沒有答案,以及不想探究。 叔本華雖然說,人生並無意義,但其實他作為哲學家,也是儘力的為他自己的一生賦予意義,至少他留下了一個哲學體系。現在,大多數的老年人,究竟是活在
你以為的“不多”,其實重如千斤 - 天天要聞

你以為的“不多”,其實重如千斤

一、數字背後的分量總有人說,三十萬、五十萬不算啥,張口就是一兩百萬,聽着好像稀鬆平常。可真要把這些現金實實在在擺在眼前,你才會懂,這串數字背後藏着多少個日夜的積攢。 每個月存三千,整整熬三年,才能勉強摸到十萬的邊兒。
他承認婚內出軌,發文道歉 - 天天要聞

他承認婚內出軌,發文道歉

7月8日,萬歲山景區NPC藍狐狸發布致歉聲明,稱:我懷着無比愧疚與悔恨的心情,鄭重向我的妻子、家人,以及悉心栽培我的萬歲山景區領導和一直陪伴支持我的粉絲們作出深刻道歉。在婚姻存續期間,我違背了對家庭的忠誠與責任,犯下嚴重錯誤。這不僅深深傷害了一直信任、支持我的妻子,也讓關心愛護我的家人承受痛苦,令始終支...
女人的下一任永遠都不如前任,男人的下一任永遠都比前一任好 - 天天要聞

女人的下一任永遠都不如前任,男人的下一任永遠都比前一任好

“男人的下一任總比前任好,女人的下一任總不如前任”——這話像句流傳很久的情感總結,帶着點過來人的篤定,又透着說不清的模糊。它像給感情貼了張標籤,彷彿愛與不愛早有定數,可往深了想,這標籤底下裹着的,其實是不同的情感視角,而非什麼必然規律。 男
97年我大學畢業,家裡張羅相親,女同學連夜上門:馬上娶我 - 天天要聞

97年我大學畢業,家裡張羅相親,女同學連夜上門:馬上娶我

1997年畢業季分配製突然叫停,縣城教師李建國和銀行職員王曉燕相親現場變成談判桌,女同學抱着鋪蓋半夜砸門逼婚。那年夏天的婚戀市場是場赤裸裸的生存競賽。分配文件作廢的油墨還沒幹透,相親茶桌就擺上了砝碼。銀行櫃檯制服比教師編製重三斤,三代貧農的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 - 天天要聞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也應該說:女人敢說這三件事,是把心掏給你了 感情里最珍貴的,從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語,而是一個人敢於對你暴露軟肋的勇氣。尤其是女人,若她肯對你坦白這三件事,其實早已愛到了骨子裡。
男人在65歲之前應當籌備好9顆星,才能坐享悠閑愜意的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男人在65歲之前應當籌備好9顆星,才能坐享悠閑愜意的晚年生活!

在傳統家庭結構中,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男性被視為家庭經濟支柱和決策的核心,需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這種角色的定位源於農業社會對男性體力優勢的依賴,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 ‌尤其是我們現在已經年過半百的男人,應該說在我們年輕時更加深
那個被“團圓”壓垮的春節 - 天天要聞

那個被“團圓”壓垮的春節

今年春節前,婆婆早早打來電話,說小叔子一家要帶着兩個孩子來城裡過年。我雖然心裡犯嘀咕,但還是笑着應下了——畢竟老人盼着團圓,總不能掃了興。臘月二十八,小叔子一家四口拖着大包小包進門了。從那天起,我的“春節假期”就徹底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