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從男性視角描寫當今女性擇偶標準與人生追求的故事,被一個女性編劇以女性視角重新構建與解讀後,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作為《我的後半生》的原著小說,你能想到《奇葩奇葩處處哀》是一部曾經榮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的中篇小說嗎?
作為《奇葩奇葩處處哀》的作者,你能想到這部由女編劇藍小汐改編的電視劇,身上有着一連串榮譽與頭銜的作家王蒙,是在自己八十一歲高齡時,才寫出(或者說出版)了這本小說嗎?
雖然我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此時此刻的我卻堅信,這一次完全喪失了原著靈魂的改編,一次讓人越看越鬱悶的改編。
如果說沈卓然在原配離世後先後與連亦憐、聶娟娟發生的故事,是一種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情感寄託與精神慰藉。
那麼這位由粉絲強行變身為沈家女主人的呂原,或許只是為了吹散沈青精神出軌艾斯的迷霧,又或許是為劉麗娜與小白之間的酒吧時刻,找到一個讓人相對舒服的前置條件。
看到這樣的一個呂原,我很難想象小說中的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她也是曾經的工人階級嗎?她也是榮獲過勞動模範的勞模嗎?她也是因為老公出軌憤而離婚獨自己帶着女兒辛苦一生的妻子與母親嗎?
難道小說中的呂原母女,同樣都是經歷過丈夫出軌的妻子嗎?難道作為呂原的孫女,終究也逃不過將來有一天遇到出軌渣男的命嗎?
作為一個“資深電視劇”觀眾,我可以理解在當下四十集的大門檻面前,追求效率成為了電視編劇無法繞開的夢魘。
作為一個編劇上的門外漢,我不太明白的是:難道改編一部小說,必須要將這本小說中所有的情節、人物與內容,都搬進只有四十集的有限篇幅中去嗎?
相對於連亦憐與聶娟娟與沈卓然的相識與相知,呂原這種強行進入陌生人與陌生家庭的人物設定,真是一個能讓從編劇到導演都能認可的邏輯設定嗎?
作為一個連孫女都會害怕的外婆,一個從女兒到麗娜都會在她面前感到心慌的老年女性,呂原是基於怎樣的自信,認為沈卓然這種高知會看且接納自己的?
也許自帶被前夫出軌的呂原,自帶可憐且堅韌女人的buff,但這不足以成為可以被旁人接受、接納她的理由與條件。
為了能讓呂原快速改善與沈卓然之間的關係,甚至不惜讓找了一個比沈卓然更大老頭的連亦憐,突然跑回來給沈家上上下下送喜糖。
這是一種怎樣的設計,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物心理刻畫?
一個五十歲的中年女性,一個心中只想給兒子找到下半生安穩的中年母親。
連亦憐這個在醫院混到護士長的女人,不僅只能跟兒住宿舍,而且還要用自己的後半生給兒子換一套房子。
節奏太快不是你的錯,讓我產生與你不同的理解,難道也不是你的錯嗎?
是你為了追求苦情過於埋汰連亦憐這個角色呢,還是對當下社會救助制度與沈卓然記憶力和理解能力有所誤解呢?
一個早在接受沈卓然之前就被連亦憐提出來的要求,被沈卓然刻意的忽略和遺忘了。
一個引發不了沈卓然任何情感與精神感覺的呂原,只因為她與女兒之間發生了爭執,但堂而皇之的在沈卓然家中住下了,甚至還儼然成為了沈家的新一代女主人。
難道這就是“文化部原部長”寫出的小說嗎?難道這就是“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創作的故事嗎?難道這就是擔任國內多所知名大學教授、名譽教授與顧問的文學實力嗎?
又或者說,這只是一次當下編劇改編小說ip的常規操作,常規到我很難對著有近百部小說的小說作者產生任何好感與閱讀慾望,這可真是一次讓人越看越鬱悶的觀劇經歷呀。
關於《我的後半生》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裡,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