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一個很扎心的話題——孩子到底是跟爺爺奶奶親,還是跟姥姥、姥爺親?
這個問題,說起來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不少寶媽會心裡一陣糾結。
畢竟,這可是直接關係到咱們自己家庭里的一些“小心思”和情感。
那到底是爺爺奶奶親,還是姥姥、姥爺親?
網友們的觀點,主要分為以下3種:
一:認為爺爺奶奶更親
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家孩子跟爺爺奶奶的故事。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簡單,血緣和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依賴對象。
比如有網友分享,說他侄子,媽媽是獨生女,從他出生起,外公外婆就一直陪伴着他,幾乎是全程照顧。
外公外婆一開始還租了房子住在他旁邊,一直到他中學畢業。
而爺爺奶奶呢?
一年到頭,就過年時去看他幾天,其他時候幾乎沒怎麼照顧過。
直到有一天,外公開玩笑問:“要是我和你爺爺打起來,你幫誰?”
結果,這孩子不假思索就說:“我肯定幫我爺爺啊!”
外公外婆聽到這話,氣得飯也不吃了,還把他趕走了。
雖然後來他長大懂事了,但這事兒,肯定還是會在老人心裡留下一根刺。
有一位外公也提到,他的外孫,明明離他家就幾公里,平時最親的還是他這個外公。
可是有一次,他在女兒家睡覺,外孫卻告訴他:“我的床是留給爺爺睡的,你不能睡。”
5歲的孩子,沒人教他,可他就是認為,爺爺奶奶才是他的親人。
這位外公,打心底覺得傷心。
還有網友談到,在法律上,外孫與孫子的地位不一樣。
雖然大家都是“親屬”,但血緣關係,會讓孩子自然更親近自己那一方家庭。
正如俗話所說,“外孫是姥家狗,吃飽了就跑”,這雖然說得有些偏激,但也道出了某種現實——外孫往往在外婆家並不會像在爺爺奶奶家那樣長期待下去。
而且,從傳承上來說,最後後代祭拜的,都是爺爺奶奶往上走的先輩,而不是姥姥姥爺那邊的祖輩。
所以,不管從孩子內心偏袒,還是法律,亦或是傳統上來說,孩子會天然更親近爺爺奶奶,而不是姥姥姥爺。
二:認為跟姥姥、姥爺親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並不贊同上面的說法。他們覺得,孩子跟姥姥姥爺才更親。
因為他們覺得,姥姥姥爺的照顧,比爺爺奶奶更細心和有力。
比如有位網友分享,她的兒子就是由姥姥帶大的。每當孩子有點困難或者生病了,外公外婆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能趕到。
同樣的,等孩子長大後,也懂得心疼、孝順姥姥姥爺。
有一次姥姥生病,兒子這個做外孫的,天天在醫院陪着,忙前忙後。
而姥姥的幾個孫子,卻是只去看了看就走了,完全沒有幫忙。
另一個網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真實經歷:
他從小就是姥姥帶大。長大後,他用第一個月工資買了最貴的酒給姥姥姥爺。
後來上班,還經常帶土特產回來,父母可以沒有,但姥姥姥爺那一份不能少。
等老人家去世後,他也是每年帶上鮮花和酒去祭拜。
認為跟姥姥姥爺親的網友認為,只要祖輩付出了,孩子就一定會記得。而且,孝順的父母,會養育出同樣孝順的孩子。
三:認為和相處時間有關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孩子跟誰親,不單純是血緣關係,還跟孩子和誰相處的時間有很大關係。
也就是說,誰和孩子在一起時間多,誰就容易和孩子親。
如果孩子平時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間多,那自然就親爺爺奶奶。
若和姥姥姥爺相處得多,那孩子就與姥姥姥爺親培養出深厚的感情。
四:孩子到底跟誰親?排序是什麼?
孩子到底和誰親?
其實看了這麼多網友分享,我個人覺得,孩子與誰更親,主要看以下3種情況:
①誰陪伴更多
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誰照顧的更多,誰就和孩子親。
親情這種事,不能光靠血緣,更多是靠陪伴。
孩子的依賴感,往往是和陪伴時間成正比的。
②父母的態度影響
孩子和誰親,很多時候也跟父母的態度有關。
如果父母常常帶着孩子去看姥姥姥爺,或是爺爺奶奶,那麼孩子自然會和這一方的老人建立更多聯繫。
③父母所在的家庭文化
在一些家庭里,爺爺奶奶文化較為深厚,家族關係親密,那麼孩子也會習慣性地與這邊親近。
而有些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往往外祖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更為緊密。
每個家庭的不同,都會影響孩子最終的親密對象。
如果也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你認為你在孩子心裡排在第幾位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