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說,幾年前他開始創業,因為經驗不足,接連錯過了很多機會。
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整晚失眠,整日不出門,一度陷入焦慮之中。
某天的一個清晨,他爸邀請他出去走一走。
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印度的一個車站上,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坐在椅子休息,他衣着襤褸,連鞋都沒有。
沒一會兒,車站裡陸陸續續的來了很多等待坐車的人。
在一片的擁擠中,一個富人家的孩子在上車的一瞬間,一隻鞋被擠掉了。
那個貧民窟的孩子,撿着這隻鞋想還給這個富人家的孩子。
可是火車越來越快,那個貧民窟的孩子怎麼也追不上。
這個時候,他爸問我:你猜後來怎麼樣了。
他搖了搖頭。
他記得很清楚,父親意味深長的看了我一眼說:
那個富人小孩,把腳上的另一隻鞋也扔了下來。
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損失也已經造成了,與其誰也穿不了這雙鞋,不如把這雙鞋留給有需要的人,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了,剩下應該做的是讓這些失去的東西更有價值。
01
在費斯汀格在《衝突、決策和失調》中說:
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他講了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
卡斯丁早上洗漱,將高檔手錶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就順手放在了餐桌上。
兒子拿麵包時,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卡斯丁把兒子揍了一頓,並和妻子吵了一架。
卡斯丁去公司忘了拿公文包,又馬上轉回家。家中沒人,他只好打妻子的電話要鑰匙。
妻子急忙往家趕,撞翻了路邊一個水果攤。
結果是:卡斯丁遲到了15分鐘;妻子被扣了當月的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比賽被淘汰。
這真是“糟糕的一天”。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發生一系列事情就是那另外的90%。
如果,卡斯丁在發現手錶摔壞時,不是訓斥孩子,而是安慰兒子:
“不要緊,拿去修修就好了。”
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02
我們改變不了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熬了幾個大夜更改了無數次的設計方案終於完成,你把方案交給老闆,這時候老闆說:客戶決定用他們自己的設計。
你為了一個項目,參考了無數的資料,寫了十幾份報告,這個時候,項目負責人說:你把手頭上的資料交給XXX,以後由他負責。
這個時候你是在心裡大罵老闆,還是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電影《等風來》中,美食專欄作家程羽蒙本來應到托斯卡納進行美食探訪。
她為了去意大利籌備了三個月,做足了各項準備。
但接到通知不讓她去了,給她安排到了尼泊爾的博卡拉。
面對這樣的結果,程羽蒙很生氣,她認為這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可是面對主編的責難,程羽蒙最終決定去。
03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這個世界也沒有理所應當的事。
不公平的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重要的不是它公不公平,而是知道這件事不公平以後,我們應該怎樣面對。
你選擇不去,只是一句話的事;但是如果你去,就會有很多的機會。
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單一,只看見了我們失去了的、不好的一面,而忽視了很多事情背後的東西。
總說風水輪流轉,生活里總有特別倒霉,事事不順心的時候;
總有付出努力得不到回報的時候;
總有灰頭土臉,特別迷茫的時候。
當這些問題出現在你的腦海里,你別總是糾結:
我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失戀;為什麼會倒霉? 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由“這件事為什麼要發生在我身上”,轉換為“這件事情是想教會我什麼”。 抱着這樣的想法,你就會一直成長,成長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