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麼?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恐怕非“利”莫屬。
《史記》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直到現在都未有改變。
作為世人,總以為血緣是世上最穩固的情感紐帶,但許多殘酷的現實正在一遍遍地告訴我們:
當利益與感情產生衝突時,被犧牲的往往是後者,因為它比血緣更堅固,比血緣更容易碎裂。
這裡,我想提到一個人——趙慶香,在她身上有着太多“勵志”標籤。
出身寒門、才貌雙全、留美女博士、畢業後年入百萬……
如果不出意外,她應該站在人生巔峰,並被家人朋友引以為傲,但最終倒在了父親手裡。
各位沒有看錯,正是趙慶香的親生父親趙玉令,只因她不願意為弟弟買一套房。
在被繩之以法後,面對工作人員詢問,“你為什麼要殺她?”
趙玉令非但沒有悔改,回答讓人毛骨悚然:“誰讓她不給我錢?”
這不是電影橋段,而是真實發生的案件,細說此次悲劇源頭,只是利益沒有達成。
苦難出身
時間回到1970年,趙慶香出生於山東煙台,父母祖輩都靠務農為生,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苛刻。
窮人孩子早當家,她從小就聰明好學、成績優異,鄰里鄉親們都很認可,誇她將來會有“大出息”。
奈何這份出息,在父母眼裡並不值錢,只因她還有一個弟弟,故而時常被“重男輕女”所限制。
旁人再勸都沒用,尤其是父親趙玉令,始終堅信個人觀點:女兒再能幹也是別人家的人。
看到這,各位也不難理解,對於趙慶香來講,註定要打一場“突圍戰”。
據知情人描述,同齡人還在跳皮筋時,她已背着竹簍在田間割豬草,就這還逃不了父親的“訓斥”。
“女娃讀書就是糟蹋錢”、“趕緊回來掙錢補貼家用”……反正目的只有一個——輟學省錢給弟弟花。
好在一位鄉親勸道,“你家姑娘腦瓜子好,考上大學光宗耀祖,還能給你賺大錢”,這才勉強作罷。
趙慶香感念這份“被留下”的機會,從此讀書更加刻苦,高考結束後,以優異分數考入到南開大學。
這是國內知名985高校,能夠至此人生將會再上新台階,但在趙家引發的不是喜悅,而是爭吵。
“四年學費夠給你弟蓋三間瓦房!”趙玉令算盤打得噼啪響,可這個機會真的可遇不可求,怎麼辦?
為了讀書,趙慶香軟下身段承諾:“等大學畢業能掙得更多”,這才勉強爭取到“繼續求學”的權利。
致命絞索
大學四年時間,趙慶香勤工儉學,每月都給家裡打錢,尤其拿到獎學金後,一分不少全部寄回。
如此優秀的學子,值得更高的舞台,對於趙慶香來講,學術生涯亦沒有上限,她還想繼續讀研。
如何才能讓母親同意?這時,她的男朋友魏斌給出建議:“你就說讀了研究生後會掙得更多。”
倆口子同意了,趙慶香倍加努力,各種獎學金拿到手軟,她的能力仍在發光發熱。
在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後,她持續攀登學術巔峰,拿到美國一所高校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
這次,趙慶香依舊用了同樣的理由,留學期間仍每月給家裡打錢,反正就是要讓“父母滿意”。
你以為這是“討好計謀”,但在趙慶香眼裡卻很正常,男友魏斌更不理解她的“孝順”。
“你是成年人了,你不欠他們的,他們讓你讀書是因為你優秀,不是施恩。”
可趙慶香總覺得,自己今天的成就,是父母“硬撐着”才成全的,自己就要進行感恩。
就算他們曾想讓輟學,就算他們從未誇過她,就算他們連續索取……
好在倆人很快站穩腳跟,後收到一企業邀請,雙方年收入達到30萬美元,摺合200多萬人民幣。
有了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趙慶香接連寄回,父母收錢不言謝,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魏斌多次勸阻都無果,直到有次春節回家探親,飯桌上趙玉令開口:“你弟弟結婚,給他買套房。”
二者商議後,認為這是“原則問題”,我幫襯是幫襯,怎麼說得如此輕巧?
眼看二者拒絕,讓趙玉令心生仇恨,當天夜裡趁着二人熟睡,直接奪走了兩人的性命。
箴視之眼
說實話,這太讓人吃驚,一個苦讀成才的女兒,為了家庭傾其所有,卻被生父親手害命。
人們不敢相信,這是真實事情,但證據確鑿、兇手親口承認,即便後來繩之以法,他仍然聲稱:
“我不後悔做這件事,誰讓她不給我錢?”
我想弱弱地問一句,難道女兒就是提款機?只要能吐鈔票就是好女兒,吐不出來就活該被拋棄?
的確,親情在某些人眼中,從來不是感情,而是投資回報。
落腳趙慶香自身,並不在於她給錢了,而在於她不懂得拒絕。
自己用盡全力討好父母、感恩家族,卻親手把自己置於危險的火坑。
因為她不知道,在一個不講愛的家庭里,付出越多,反噬越狠。
藉此機會,我想給各位提個醒,趙慶香的悲劇不是孤例。
太多像她一樣的孩子,用盡全力走出農村、走向世界,卻依舊困在原生家庭的索取之中。
當你發現某段關係,只在你掏錢時才顯得溫情脈脈,不妨問問自己:
你守的是親情,還是枷鎖?
親情不能用金錢來丈量,但如果你不設限,它就會變成勒索!
點個在看,與更多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