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當中,“個性”與個體的狀態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這一詞彙也被稱為“人格”。指的是個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
在外語語境當中,這一詞彙來自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員所戴的“面具”,後來引申為人物、角色及其內心的特徵或心理面貌。
所以從詞源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知,之所以我們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關注人們的“個性”,就是想要從個性的多樣性上去窺探人性的多樣性。
正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過一百形形色色”、“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原本世界當中的個體應該是千奇百怪的,充滿各種特性的人才對。
可是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漸漸開始趨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國內的諸多城市而言,幾乎每個城市最繁華的地方都有一條步行街、一個商業區,其中有各種連鎖餐廳、電影院、咖啡廳,在此消費的是城市裡最年輕的群體。
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在一些縣城,這樣的區域都是存在的。
同樣,也就是這樣的場所,給了許多年輕人以進行日常生活和休閑的場合,導致無論何地的年輕人在進行社交時,行為基本都是“吃飯、看電影”這樣的內容,極度趨同。
同質性生活下趨同的個性
儘管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不同級別城市當中有給人們休閑的場合,是一個很不錯的情況。
但是從這個小角度我們能看到的事實就是:受到這種現代社會發展極度同質性的力量衝擊下,在此影響之下的人們也開始過上了同質性極強的生活。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現代性的後果》當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現代性對於社會的一個顯著影響,就是一種“斷裂”。
這種“斷裂”指的就是原本的時空秩序會被打破,人們不必再像原先一樣,必須按部就班的做某些事情,而是可以在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場景當中“為所欲為”。
然而這樣的影響就是,原本多彩多樣的文化也開始漸漸消失。比如說某些傳統技藝,只有在某些節日和儀式當中才會被使用;隨着節日的消解以及特殊技術的日常化,特殊技能便會逐漸走向沒落。
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他在當今社會之中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共性,年輕人們由於生活的高度統一性,尤其是發達的網絡生活,導致一些流行語、文化現象都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形成了風潮,這個時代在快速“消滅”那些有個性的人,這是種可怕的跡象。
比如當下比較流行的“yyds”,原為“永遠的神”,表達對於某個人和事的讚歎。其實是很簡單的含義,但卻由於漢字的符號化以及亞文化的流行程度,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群體性與個性間的矛盾
那麼這種亞文化的頻繁產生究竟是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呢?答案並不肯定。
我們就拿所舉的例子來說,其實也就是誇讚別人的另一種說法而已,並沒有產生什麼特別新奇的東西,相反還導致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無法溝通和理解。
陳丹青在訪談的後半部分表示,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比他們當時好了很多,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卻普遍不如當年的年輕人有個性。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當在一個群體當中,某種現象已經出現之後,就會立馬獲得大部分人的擁護與跟隨,那麼其實有一定的隱患。
這證明群體當中一部分個體的自主思考能力開始減弱,甚至開始出現頻繁的“跟風”現象。
魯迅先生在他著名的小說《葯》當中曾經描寫了一群冷漠無知的看客形象,一群人圍在革命烈士的刑場周圍。
他們討論的內容不是國家的危亡,而居然是用烈士的鮮血去做藥引子。當然現如今的問題並沒有這麼的嚴重。這只是在給廣大的年輕人提醒,所謂的流行文化然可以彰顯出年輕人的一些特點,但是屬於自己的個性仍然還是要存在。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由於我們的性格比較內斂,所以很多人比較崇尚一種“隨大流”的思想,比如我們的一些俗語像是“槍打出頭鳥”這種。
這也就導致許多家庭當中,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刻意的灌輸一種思想,就是“你最好和大家保持一致,不要當那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種教育方式的初衷是父母防止涉世未深的孩子們由於追求一時的痛快,而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他們擔憂的事情。
其實並不是年輕人擁有自己的個性,而是年輕人誤解了性的真正含義,比如說一些年輕人,他們錯把無知當成一種個性。
他們並不是想抑制年輕人個性的發展,輕人究竟應不應該有個性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個性,那麼他和其他的大多數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會當中,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每天都在飛速的發展和變化,很多時候個性其實就是個人的一個標籤,他能夠幫助你在社會交往當中給他人留下一個非凡的印象,也能夠幫助你在工作當中,不至於給人展現出一種篇一律的枯燥感。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的生活過程當中,由於你個性的存在,於你的生活是獨一無二的,是與眾不同的。很多時候,你生活的動力也就源自於此。
綜上所述,儘管社會的飛速發展,為處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同樣迅捷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但是這種同樣力度的變化,很多時候會導致人們性格的同質性。
作為年輕人,最好還是要保持個性,但前提是你明白自己應該有的個性是什麼。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