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暖
婆婆給兒子吐槽兒媳:那一碗肉,我總共就切了28塊,你吃了7塊,你爸吃了8塊,她一個人就造了13塊。你說,那碗肉,擱家裡,我要是兌點菜,我和你爸能吃一星期。這日子,經她那麼吃,那得糟蹋多少伙食費,家裡就趁個金山,也架不住她這麼造。
在婆婆眼裡,兒媳多吃塊肉,就是在糟蹋錢。
在兒媳眼裡,吃肉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伙食了。以前,不管是爸媽還是老公,從沒有嫌棄過她多吃一塊肉。
而公婆來了,一切都變了。
不過,今天這一切瑣碎里的雞飛狗跳,都是胡麗娟當初要死要活的選擇。
有句話說得好: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卻是我自找的。
假孕“騙婚”
胡麗娟為了嫁給亞平,不惜騙父母說自己懷了亞平的孩子。
當胡麗娟的媽媽得知她談了個鄉下男朋友,沒車沒房沒上海戶口,氣得要跳樓了。大罵胡麗娟:我把你捧在手心裡養這麼大,連條手絹都捨不得讓你洗,你倒好,出去給我找鄉下人。
而彼時的胡麗娟卻說:我找男朋友,只要我喜歡就好了,誰要喜歡誰自己去找啊。
看女兒如此下定決心,當媽的決定先深入了解一下,提出讓亞平來家裡做客。
見了亞平後,媽媽拉攏爸爸和自己站在統一戰線,堅決不能讓麗娟嫁給沒家世、沒背景的亞平。
媽媽對麗娟說:這個男人有什麼好的?不就是賣相好一點,個子高一點嘛?
在父母眼裡,結婚就是要找實用的男人,一輩子太漫長了,不是靠什麼嘴巴甜,長相好,就能過下去的,那不過就是粉紅泡泡,只是表面而已。
《王貴與安娜》中,安娜媽曾經對安娜說:你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現在看到的生活只是肥皂泡、泡泡糖,吃一口還行,還挺甜,但你知道嗎?第一眼看上去光彩的不一定就耐看。媽媽是過來人,媽媽說的話你照辦就是,不要問我為什麼?
可是,年輕的我們,都想找一個可以和我們談天說地、風花雪月的意中人,讓我們在“2”字打頭的年紀里,就去向“柴米油鹽”靠攏和妥協,那時絕對不可能的。
我們和父母的擇偶觀之所以談不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站的維度不同,父母看到的是婚姻,而我們眼裡只有愛情。
但是,領了證,過起日子,愛情就會慢慢減退,剩下的就是婚姻。愛情栽個跟頭,可以重來,可婚姻栽個跟頭很難再重來,有時候你只能認栽。一認,就是一輩子。
為了徹底說服媽媽,胡麗娟謊稱自己懷了亞平的孩子,爸媽同意就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爸媽一聽徹底慌了,這下不同意也不行了。
要說,這天底下唯一能治得了父母的,也只有兒女了。因為這世上,只有兒女是父母一戳就痛的軟肋。
為了能讓女兒在上海安個家,麗娟父母拿出了自己省吃儉用省下來的13萬塊錢,亞平父母緊緊巴巴湊出了2萬,麗娟和亞平摳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5萬,在上海偏遠地帶買了一套小複式,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小兩口幸福的生活開始了。
可這沒過多久的幸福,隨着公婆的到來,徹底被打翻了。
觀念的差異
公婆剛到的第一天,胡麗娟的家,就被重新布置了一番,沙發鋪上了毛巾被,抱枕裹上了綠布,桌布換成了一次性的,客廳的藝術照被掛曆遮蓋起來.....
麗娟心裡很不舒服,可她聽了婆婆的解釋,也就沒再說什麼,不開心只能咽進肚子里。
第二天一覺起來,胡麗娟吃驚的發現,自己和老公脫掉的睡衣睡褲包括內衣內褲,都整整齊齊的擺在了卧室的沙發上,很顯然,婆婆趁着自己和老公熟睡的時候,進了卧室。
麗娟驚奇地叫醒亞平,而亞平卻說:媽幫你收拾,你還不樂意了。
我一直覺得,公婆到兒子和兒媳家小住無可厚非,但畢竟不是自己家,不管做什麼,首先要徵求一下兒子和兒媳的意見,這是最起碼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但是亞平父母第一天住進小兩口的房子,就說:兒子家,就是自己家。
公婆和兒媳之間,一旦越過那條邊界,就會打破“祥和”。有些公婆從不認為兒子家是兒子家,他們會深入骨子的認為,兒子家就是自己家,想怎樣就怎樣。那如果反過來,女方的父母也這樣,覺得女兒家就是自己家,那麼請問,小兩口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我特別喜歡《人間值得》中,恆子奶奶對親子關係的處理觀念,她說:
要知道,既然是親子關係,你們之間的紐帶就不會斷開。
在我看來,這樣的紐帶就像橋樑。父母和孩子的人生車輪,雖然駛向不同的人生方向,由於橋樑的存在,你們隨時可以往來。
不管怎樣,孩子既然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冒然闖入。
既然孩子的人生軌道和自己的已經分離,那我們就靠之間親子關係的橋樑進行溝通即可,盡量不要頻繁登上這座橋。
如果有些父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婆媳關係,基本不會出現太大的煩惱。
真正讓胡麗娟大跌眼鏡的是,有一天,亞平加班沒有回家,婆婆沒有做飯,只是熱了前一天的剩菜剩飯,還在麗娟面前說:亞平來電話不在家裡吃了,我尋思着就不用做了,剩菜剩飯,咱們對付一下得了。
麗娟心裡很不高興,明顯就是區別對待,麗娟對婆婆吃剩菜剩飯這種習慣進行思想上的疏導,解說了一系列吃剩菜剩飯的危害,可婆婆不但不聽,還斥責麗娟的生活太過“奢靡”。
麗娟無力反駁,放棄說服。
結果婆婆卻說:照你們這麼造,又是房貸又是日常開銷,以後有個孩子哪能吃得消,人總要為以後打算。
而麗娟卻覺得,不能因為要生孩子,就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每天過得摳摳索索,那倒不如等經濟水平好一點再要孩子。
結果一旁的公公不高興了,當即拍桌子,怒吼麗娟自私,說誰結婚不是為了傳宗接代,如果都像麗娟這樣,地球上的人就像恐龍一樣早就絕種了。
面對公公有失分寸的斥責,麗娟的眼淚吧嗒吧嗒地落在了碗里,心裡委屈萬分,但卻沒有反駁。
我想,那一刻的麗娟不是不想反駁,而是反駁了,也是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所謂夏蟲不可語於冰吧。
扶貧式婚姻,這“貧”字,有時候真不僅僅指金錢上的貧瘠,我倒覺得更是觀念上的貧瘠,然而,後者才是將婚姻搞得雞飛狗跳的真實原因。
沒錢只是表象,觀念的貧瘠才是內傷。沒錢,努努力可以掙,觀念拖沓,你怎麼“扶”?根深蒂固的東西,豈是你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對於亞平爸媽而言,在農村老家,娶媳婦不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嗎?結婚的頭等大事不就是生孩子嗎?生了兒子不就是為了給父母養老嗎?兒子的家不就是自己的家嗎?
而對於麗娟的父母而言,只要女兒過得幸福就好,我們能幫多少就幫多少,能不去打擾小兩口的生活就不去打擾。
所以,這世間根本沒有對錯,也沒有孰是孰非,觀念不同,強行融合,勢必會四分五裂。
可當初的麗娟反對父母的觀點,一意孤行,覺得亞平和自己的觀念相似,相處起來很是愉快。
那是因為,父母沒有介入。你想一下,一個人在一個家庭成長了20幾年,身上怎麼可能沒有原生家庭那些觀念的烙印呢?
現在看沒有,是因為能夠挑起他基因里關於原生家庭觀念的人還沒出現,這個人一旦出現,那麼沉睡在他基因里的那些舊觀念,就會被立刻喚醒,於亞平而言,這個人就是父母。
矛盾升級
麗娟跑遍商場,大包小包買了一堆當下打折的時髦衣服,結果婆婆看不下去了,開始喋喋不休地指責麗娟不會過日子。
而麗娟卻覺得,我自己掙錢自己花,又不是吃白飯的,憑什麼要聽你的。
我一直認為,當你要職責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時,前提是你付出了,沒有付出的發言,一般不會被採納。如果婆婆定期給麗娟生活費,麗娟如此大手大腳,婆婆當然有權職責麗娟的生活方式;可婆婆並沒有給麗娟生活費,麗娟花的是自己的錢,婆婆看不慣,可以視而不見,但喋喋不休的職責,就是越界了。
亞平夾在中間很為難,她偷偷對麗娟說:你下次給媽報價時,抹掉一個零。
而在麗娟看來,這是抹掉一個零的問題嗎?就婆婆那種一件衣服穿十年的消費觀念,你就算是抹掉一個零,她還是會覺得貴。
問題不在於抹不抹掉一個零,問題在於消費觀念的差異像是隔了一條銀河系,無法跨越。
關於消費問題,麗娟嘲笑亞平媽老土,亞平反擊,說麗娟媽在菜市場買菜還順帶訛人家老闆兩根蔥呢?兩人開始互相嘲諷對方的媽。
麗娟怒氣衝天:我媽怎麼了,省下來的錢還不是給我們買房了,我媽出了13萬,你媽呢?出了幾個錢。看你平時在我媽面前鞍前馬後的,怎麼親媽一來,立馬翻臉了?
亞平不愛聽,竟然翻起了舊賬說:平時對你媽好,對你媽尊敬,那是看在你的面子上。她當初死活不同意你嫁給我,這事兒我就不提了,你願意嫁給我,那是因為我人品好。
麗娟媽不同意麗娟嫁給亞平這事兒,亞平一直記在心裡。
講真, 我特別不喜歡一種男人,就是亞平這種。如果他真心是一個大度的男人,愛麗娟勝過愛自己,他就應該明白做父母的苦心,誰不希望女兒嫁給一個條件好一點的男人,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而亞平不是,把麗娟媽的這份“母愛”記在心裡,暗暗恨着,這種男人就是小家子氣。
其實從他們這次吵架,亞平說出那句話,就足以斷定,麗娟跟這個男人過不長久的。
因為麗娟一開始說,她看不上上海男人的小家子氣,找亞平,是因為亞平身上有北方男人的大氣。
然而,走眼了。
兩人吵完後,又在魚水之歡中冰釋前嫌,矛盾一瞬間煙消雲散。
新婚哪有什麼矛盾,是看不見矛盾的。即便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會被荷爾蒙遮蓋住。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次“夫妻生活”解決不了的。
然而,婚姻不是一時的,是一世的。激情退去,矛盾慢慢浮出水面,荷爾蒙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的就只有怨言和爭吵,無休止,無盡頭。
作者:張小暖,願你我在溫暖而舒心的文字里相逢不晚,共同成長!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