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白頭到老的夫妻,大都做到了這4點(很
“全世界70億人中,不管因為什麼原因,你和這個人相遇,都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
是呀,人海遇見,已是不易,再結一世姻緣,更是莫大的幸運。
人這一生,誰都希望,守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然而,前路漫長,風浪不歇,通往幸福的路,少不了風雨。
那些從青年相守到老年的夫妻,都曾經歷過這4“氣”,他們不懼歲月更迭,攜手到了白頭。
初入婚姻,偶有“負氣”
《婚姻的意義》一書說:
“即便我們當初找對了人,過不了多久,對方也會變。
因為婚姻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我們一起走進去,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很多時候,不是人變了。
而是,生活里的雞零狗碎打碎了濾鏡,讓我們露出了最真實的一面。
當驚覺伴侶不再完美,婚姻滿是縫隙時,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即便往日愛得蜜裡調油,都會因憤怒迷茫,把愛和寬容擋在門外,尖酸刻薄地挑剔伴侶,一段關係自然陷入僵局。
作家端木婉清講過讀者艾利的婚姻故事。
艾利和老公新婚剛兩年,就開始相看兩生厭。
艾利覺得,結婚前洒脫的他,變得又懶又邋遢。
煙灰四處彈,臟襪子滿屋撒,每天除了玩手機就是玩電腦,從沒想過幫她做家務。
老公覺得,艾利也變了,她不再善解人意。
總是逼着內向的自己改行做銷售,下班之後,也不讓休息,還逼着自己去健身。
他們只要一碰面,就是沒完沒了的吵,再往後,乾脆就賭氣冷戰。
從最開始幾個小時互不搭理,發展到半個月不講一句話。
艾利委屈的直哭:“當初結婚是奔着白頭去的,可為何走着走着,婚姻變了質?”
端木婉清回信說,艾利的婚姻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仍在用戀愛標準要求婚姻,期待對方完美無缺,幻想婚姻之路一帆風順。
可事實證明,婚姻,光憑剎那心動和美好幻想,是難以維繫的。
想要持久的良性關係,必須放棄幻想,接受真實的對方。
直面的缺點,保留對TA的愛戀。
就像胡因夢說過的那樣:
“要想維繫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沒有任何期待,便能無條件地愛。”
剛進入婚姻,我們逐漸看到對方的全部,兩個生活習慣不同的人,難免會有一些碰撞。
但這時,我們才算真正的走進對方的人生,才有機會發現TA身上其他的閃光點。
懷着一顆包容的心,降低對對方的期待,慢慢磨好婚姻初期的基石,才能讓婚後的生活又穩又甜。
中年夫妻,不離“不氣”
人至中年,婚姻走過了最初的甜蜜,在波瀾不驚的日常中,變得滋味寡淡。
然而,生活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父母孩子,家庭工作,座座如泰山壓頂,堆積在肩頭拖動不開。
命運里的雨雪風霜,也是招呼不打地就無情襲來。
這個時候,多虧有了身邊那個TA的無言陪伴,才能扛得過泥沙俱下的人世蹉跎。
香港TVB金牌綠葉廖啟智,最擅長出演各種被命運碾壓的小角色。
而他的真實人生,更加艱辛波折。
2003年,他最小的兒子諾諾被查出患上血癌,妻子陳敏兒因此大受刺激抑鬱症複發。
廖啟智顧不上悲傷,就開始在家裡和醫院之間奔走。
白天,他先送大兒子二兒子上學,然後到醫院給小兒子喂飯洗澡陪玩。
晚上,他還不能休息,得趕去電視台主持節目,賺錢養家。
廖啟智的辛苦,令陳敏兒心疼,她不忍丈夫一個人獨扛。
即使精神欠佳的她也選擇偶爾前去醫院,陪着小兒子跟病魔抗爭。
一年多的化療,併發症的發作,體內注射藥物的管子斷裂,小兒子身上遭受的種種苦楚,做母親的她,都在心裡通通承受了一遍。
其實,這些刺激對陳敏兒的抑鬱症有害無益。
但再苦再難,她都不退縮,始終勇敢地和丈夫一起度過難關,和他一起直面命運給出的難題,因為他們是一個整體。
有句話說得好:每對夫妻,都是過命的交情。
任歲月如何翻雲覆雨,只要不離不棄,相守相依,再黑的夜,總會有破曉的一刻,再大的難,也有熬過去的一天。
高爾基說:
“婚姻是兩個人精神的結合,目的就是要攻克人世的一切艱難困苦。”
婚姻的價值,不僅僅是兩人共享人世繁華,更體現在趟過人生暗處時,活成相扶相惜的刎頸之交。
你的人生有我見證,我的背後有你支撐。
走在呼嘯而過的時光洪流中,我們一齊抵禦雨雪風霜,分擔生活的不堪,慢慢變老,慢慢白頭。
中年以後,心生“服氣”
挨過鍋碗瓢盆“齊鳴”的中年,夫妻之間的那份愛意,似乎被歲月沖淡。
有的人,變得麻木,任由感情滑向冰冷。
而有的人,不斷回憶起一路走來的坎坷,禁不住對身邊人心生信賴,眼生愛意,感情愈發牢固。
1956年,在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六十六歲生日上。
一貫內斂的他難掩激動,對着夫人唐篔(yún)讚不絕口:“織素心情還置酒,然脂功狀可封侯。”
歲歲年年,他白髮漸生,皺紋已有,但卻比以前更敬愛,更離不開這個和他共歷磨難,走過溝溝坎坎的愛妻了。
54歲那年,正處在學術研究巔峰狀態的陳寅恪,雙目病變,再難復明。
這對一個需要每日翻書覽字的學者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不過,陳寅恪並未消沉很久,因為,他有了另一雙明亮的眼睛。
當他想要遍知天下事時,妻子為他讀書讀報;
想要查找某個資料時,妻子幫他從浩瀚的文獻中翻閱;
想要作詩寫課件時,妻子靜守一旁,隨時為他記錄整理。
陳寅恪雖然看不見,但妻子的付出,被他一點一滴刻進了心中。
他把自己在學術上的成績歸功於妻子,每一部著作的封面必須由她題寫。
陳寅恪還把妻子視為家庭主心骨,多次鄭重地叮囑女兒們:
“沒有媽媽就沒有這個家,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而唐篔,她讀得懂丈夫為傳承中華文化甘願奉獻一生的初心。
所以,她能忍着心臟偶爾不適,撐起羸弱的身體,幾十年如一日地忘我付出。
他們夫妻二人的深情厚誼,平淡如水,卻感人肺腑。
像極了作家李筱懿欣賞的婚姻模樣:
“激情退卻,時光荏苒,依舊為對方點贊,依舊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佳的選擇。”
時光漫長,充滿了未知。
不過,即使一路走來磕磕絆絆,但我們在風雨中夯實過情感,深深信賴對方的品格,便不再會懼怕歲月的無常。
長相知,才能長信賴;長信賴,更能長相守。
彼此“服氣”,抵得過流年侵襲,走得出歲月靜好。
相伴到老,滿臉福氣
年少無知,以為只有炙熱的愛,就能幸福一輩子。
殊不知,白頭到老的婚姻,是在柴米油鹽、一蔬一飯間,加入最長情的告白。
無論何時何境,有了彼此的成全,才能擁有往後餘生。
每每翻開錢學森與蔣英的婚姻故事,總會被深深觸動。
他們一個是中國的“科技之父”,雙博士學霸,心裡只有學術。
一個是,留學德國的聲樂家,標準的文藝女青年,滿是浪漫情懷。
怎麼看都不搭,但這對夫妻懂得與對方的優點談戀愛,在包容中過日子。
錢學森習慣吃完晚飯獨自待在書房到凌晨,蔣英不生氣,她很尊重對方的工作習慣。
而錢學森,他也不會強求出身優越的蔣英,必須做個賢妻良母,日日做羹湯。
身在異鄉時,蔣英學着用一雙彈琴的手燒菜做飯,操持家務。
錢學森心有不忍,便買來竹笛,時不時和忙於家事的妻子合奏一曲,以喚起她內心真正的快樂。
回國之後,妻子開始在中央實驗歌劇院工作。
每當妻子登台演出,錢學森也會帶着同事們出席,為妻子送上最高規格的捧場。
若是錢老工作太忙,蔣英就不辭辛苦地把演出錄下來,回放給他聽,以緩解丈夫在工作上的緊張。
光陰流轉,紅顏換上白髮。
耄耋之年,他們終於有機會放下工作,依偎陪伴。
他們會一前一後,走在晨光里靜靜散步,也會一起去聽音樂會,看美展。
蔣英幸福地說:
“我們的業餘生活始終充滿着藝術氣息。”
錢學森則快樂地感恩:
“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是多麼幸福啊!”
兩個處在不同精神領域的人,靠着包容與體諒,情誼與義氣,感恩與珍惜,在煙火人間抱團取暖,一路逶迤,越走越遠。
有人說,白頭到老聽起來感人,但具體到現實,卻需要經歷漫長的考驗與忍耐。
不浪漫不夢幻,充斥着大量的瑣碎與庸常。
是呀,人到暮年,才會真正懂得“白首”的定義:
踏遍千山萬水,歷經多少風霜,你我初心不改,長長久久地陪伴在彼此身旁,感恩對方的存在,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氣。
▽
時光漫漫,有多少夫妻在朝夕相對里,任由感情溜走,未至半程已成陌路。
他們唏噓愛情短暫,悲嘆婚姻無常,埋怨伴侶不體貼……
卻不曾想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好的婚姻,無一不是經歷過這四個階段:
新婚期的“負氣”;坎坷期的不離“不氣”;波瀾後的“服氣”;平穩期的“福氣”。
所有能走向白首的婚姻,都挨過了日日夜夜的鍛造錘鍊,滋生出懂得與慈悲,最終,釋放出了炫目的光彩。
這樣的婚姻,抵得過人世蕭索,歲月流轉,令人羨慕,令人感動。
願意你我都能和身邊的愛人,相伴到老,共度餘生。
有書君說
人這輩子
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