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報清華北大就解散群聊?最近,江西一位老師的做法引發爭議。
據江西瑞昌一中最新通報,該校某班班主任漆老師建議高分學生填報“清北”相關專業志願,結果有3名學生放棄清北、另擇他校,導致老師在微信群內發表了不當言論並解散群聊。
網傳群聊圖片顯示,該老師認為學生放棄清北,是“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化整為零”,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職、職業教育的失敗”,“對不起所有付出的領導和老師”。為此,“將解散此群”。截圖傳出,輿論嘩然。目前校方和該老師已就不當言行致歉。
對此,有網友犀利指出:“某些學校把清北人數當招生廣告,老師自然把學生當業績工具。”有網友調侃:“清北錄取數是老師的kpi,學生不配合演出,老師年終獎要泡湯啊!”還有網友力挺學生:“如果上清北只能讀冷門專業,真不如去專業強校讀個好專業,這屆學生比老師會算賬。”
這場風波看似是志願填報的分歧,實則是教育價值觀的激烈碰撞。“我們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老師的這句話道出了當下教育的一個現實:太多學校把清北錄取率當成了辦學水平的金標準。在這樣的導向下,教育逐漸變成了一場數字競賽。老師不自覺地把學生的選擇當成自己的“成績單”,卻忘了教育的本質是成就個體,而非批量生產“名校勳章”。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把所有人都塞進清北的窄門,而是為不同特質的學生打開適合自己的人生之門。
填報志願到底聽誰的?一個原則:誰承擔填報的後果,就聽從誰的意願。這三位學生展現出了難得的清醒。他們沒有被名校光環迷惑,而是堅持自己的選擇。這種理性選擇恰恰體現了新一代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高考志願填報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有人需要名校的廣闊平台,有人更適合專業強校的精準培養;有人追求學術理想,有人看重就業前景。關鍵是要結合自身興趣、能力和職業規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正如這位老師自己所說“人生的起點不是分數,人生的終點也不是收入”,教育者的責任本該在於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徑,而非用單一標準衡量成敗。
瑞昌一中的道歉為事件按下暫停鍵,但留給教育的思考遠未結束。期待有一天,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能自豪地說出“我的學生、我的孩子沒上清北,但他們在喜歡的領域閃閃發光”!
來源:長江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