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7月7日,距離2025年高考剛好過去了一個月。
對教育領域來說,每年夏天最大的事就是高考了。作為一個報道教育多年的記者,因其典型的“風向標”作用,我關注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高考——向下,它影響着12年基礎教育的教與學;向上,又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的質量。
今年的高考有些“特別”,甚至有人說今年的高考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前兩年高考,除了自主命題的北京、上海、天津外,全國統一命題試卷還有“新課標全國Ⅰ卷”“新課標全國Ⅱ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而今年除了自主命題試卷外,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只有“全國一卷”和“全國二卷”了。
試卷數量和名稱變化的背後是兩項與高考相關的改革落地。
新高考最大特點是在“選拔”的同時增加了“選擇”
首先,新高考成為全國高考的主體。今年是第五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雲南、陝西、青海、寧夏)的首次高考。至此,全國實行新高考的省份達到29個,參加新高考的考生佔全國的98%。
自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我國新高考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上海、浙江成為第一批試點,之後,第二批(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第三批(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第四批(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甘肅)先後啟動並落地,2022年,第五批8省區新高考改革啟動,並於今年落地。
從2014年到2025年,11年、5批次、29個省(區、市)、新高考考生佔比達到98%,這些數字都意味着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體系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於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從目前的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看,總體框架是一致的,考試科目及安排上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3+3”或“3+1+2”,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試點省份採取的是“3+3”選考模式,前面的“3”為語文、數學、外語3科,後面的“3”是考生要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技術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從第三批改革開始,有關省份充分考慮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數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選考模式:“3”依然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其中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無論哪種選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選拔”的同時增加了“選擇”。這一變化,不僅促進了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文理交融,同時“學其所長、考其所長”的方式,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高考從“解題”轉為“解決問題”
其次,今年也是新課標在全國高考中全面落地的首次高考。
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各地結合高考綜合改革推進安排和高中學校辦學條件實際,有計劃、分步驟、積極穩妥地實施新課程新教材。該意見明確,2018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於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於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0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於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按照計劃,2022年秋季開學起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經過高中3年的學習,今年,則是新課標在全國全面實施後的首次高考。
應該說,普通高中新課標的實施與新高考改革是相輔相成的,其背後是育人模式的變革。
2018年,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中新課標,教育部原副部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提到,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應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着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的能力。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新課標的核心。課標是高考命題的依據,這也意味着,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成了高考最應該考察的內容。
那麼怎麼考呢?
“考試命題改革正從‘知識中心’轉向‘素養立意’,也就是考試到底考什麼在發生變化。”今年高考語文科目剛剛結束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申繼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知識中心”的考試,簡單地講,更多依賴“記”住了多少,“記”准了多少,而“素養立意”的試題,關注的是學生所學知識的真實應用,而且往往是綜合運用。為實現這一考試目的,考生在考試中所要面臨的就不是“純粹”的問題,而是在一定情境中的問題、任務。
顯然,高考已經實現了由“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
近年來高考喊“難”的背後是傳統“刷題”模式失效
那麼,新課標與新高考“齊頭並進”,老師在教學中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
不久前剛剛舉辦的第五屆中國語文教育高端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製修訂組組長鄭國民提到,在語文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語文課程應以具有進階性、生成性和整合性學習任務群為組織方式,通過真實情境、統整主題和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老師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鄭國民以山西省壽陽縣一位中學老師為例。該中學坐落在縣城的一個老街旁,這位老師運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將教材中“我的語文生活”單元設計成了3個課段:首先,讓孩子去鑒賞老街上的招牌,進而創作招牌,每個學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方案;其次,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再讓每個同學創作一個店鋪的廣告;第三步,讓同學們搜集和賞析對聯,再根據店鋪的特徵創作對聯。
這位老師又進行了拓展,為老舊街道設計一個整改方案。“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跨學科學習的價值,更看到了語文素養在真實情境中的綜合運用,從資料收集到創意設計,再到文字表達,每個環節都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鄭國民說。
基礎教育的課堂也不再是老師講知識點、學生記知識點的老樣子,高考也正在遠離那個“靠刷題拿高分”的時代。這種“反刷題”的變化一定會給身處其中的學生、家長、老師,甚至社會帶來些許的不適應。近年來,高考後喊“難”的聲音不絕於耳,甚至頻頻衝上各種熱搜榜,其實這種喊“難”,往往並非知識點的絕對難度,而是對情境化、綜合性、應用性題目要求的不適應,是對傳統“刷題”模式失效的直觀反映。
中國教育苦應試教育久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就必須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每一個中小學課堂做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