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區作家協會走進蘇堂小學
四月二日,春風如同靈動的畫筆,輕輕拂過棗莊大地,陽光也帶着暖意,肆意傾灑。在棗莊的一角,嶧城區承水路179號,蘇堂小學宛如一位從悠遠時光中踱步而來的老者,靜靜地立在那兒,見證了歲月長河裡無數的興衰變遷。當薛城區作家協會的骨幹創作人員,在作協主席王慶利的帶領下,踏入這片校園時,一場與教育靈魂對話的奇妙旅程,便如同春日裡悄悄萌發的新芽,就此開啟。蘇堂小學專職書記馮耀,好似一位熟知歷史脈絡的引路人,陪着眾人,一步步深入到校園文化的腹地。
蘇堂小學的歷史,猶如一部古老而厚重的長卷。1904 年,它在私家祠堂里播下了第一粒希望的種子,以“嶧縣縣立女子模範學校”之名,踏上了漫長的教育征程。在時代的狂風巨浪中,它的名字幾經更迭,從“嶧縣蘇堂小學”到“嶧城五七工農紅校”,再到棗莊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最終,在2019 年7 月,它有了如今的稱謂——嶧城區蘇堂小學。2021 年4 月,原壇山街道南關小學的併入,就像兩條激昂的河流交匯,為蘇堂小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出別具一格的雙校區辦學模式 。
踏入校園,彷彿踏入了一個時空交錯的世界,往昔的痕迹與現代的氣息在這裡相互交織。課間,信號化課間操奏響了一曲活力滿滿的交響樂,學生們整齊劃一的動作,恰似靈動的音符,譜寫着青春的朝氣。書法寫字課上,墨香如同山間的薄霧,在空氣中瀰漫開來。孩子們手中的毛筆,宛如翩翩起舞的精靈,在潔白的宣紙上肆意舞動,勾勒出中華文化獨特的神韻。班級文化牆,宛如孩子們夢想的舞台,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在講述着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社團活動豐富得讓人目不暇接。甲骨文化研究社團里,孩子們彷彿時光的旅行者,認真探尋古老文字的奧秘,那一刻,他們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遙遠的歷史展開了一場親密的對話。剪紙非遺文化展室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都是學生們心血的結晶,每一刀、每一剪,都傾注着對傳統文化熾熱的熱愛。
在學校簽名簿上留言
蘇堂小學現有50 個小學教學班,2300 余名學生,他們如同茁壯成長的樹苗,努力地在知識的甘霖中汲取養分,滿心期待着長成參天大樹,為大地投下一片綠蔭。附設的13 個幼兒園班級里,400 余名幼兒恰似剛剛綻放的花朵,散發著純真的芬芳,裝點着校園的每一個角落。200 余名教職工,就像勤勞的園丁,默默揮灑着汗水,用心血澆灌着祖國的未來。學校憑藉科學的管理,在教育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先後榮獲嶧城區教育教學質量全區小學第一名、棗莊市教育教學工作優秀單位、山東省經典誦讀比賽一等獎第一名等諸多榮譽。這些榮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學校前行的方向。
作家們目睹着這一切,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這裡的一磚一瓦,都銘刻着歲月的痕迹;一草一木,都散發著生命的活力,它們共同承載着教育的溫度。在與學校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作家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知識的強烈渴望,那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宛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的熱情。也領略到了老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無私熱愛,他們的堅守與付出,如同默默燃燒的蠟燭,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道路,為他們指引着未來的方向。這座校園,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地,更是心靈的棲息地,它讓每一個孩子在這裡找到自信,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蘇堂小學用獨特的文化底蘊,書寫着教育的傳奇篇章。在歲月的長河中,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教育的未來點亮了希望的燈塔。也許若干年後,這裡的孩子們會走向五湖四海,但蘇堂小學給予他們的知識與力量,將伴隨他們一生。而這所學校,也將繼續在時光的洪流中,見證更多的成長與變遷,續寫教育的輝煌。
此次作協走進蘇堂小學,作家們收穫頗豐。不僅積累了大量鮮活的創作素材,更在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思考上深受啟發。他們決定將在蘇堂小學的所見所感融入作品,把這份獨特的教育魅力傳遞給更多人,為教育事業的宣傳與推動貢獻自己的力量。而蘇堂小學,也將繼續在時光的洪流中,見證更多的成長與變遷,續寫教育的輝煌 。
作家們體驗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