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10日山東省春季高考知識考試現場,一場跨越生死時速的救援與制度溫情的雙向奔赴,為這個承載着百萬學子命運的考試季寫下特殊註腳。當18歲的姜昭鵬在網約車上跪地實施心肺復蘇的雙手與教育部門特批啟用備用試卷的決定相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少年的善舉與制度的暖心回應,更折射出中國教育在規則剛性與人性溫度之間的深刻叩問。
一、生命至上:教科書式急救彰顯職教改革成果
在煙台開往考點的網約車上,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2022級學生薑昭鵬用7分鐘生死救援,為突發心梗的同學搶回生命黃金時間。這個曾被調侃為"職校生只會打遊戲"的群體,用專業素養給出了最硬核的回應:持續胸外按壓、精準人工呼吸、及時使用aed除顫儀,整套操作如同演練千遍的標準化流程。這並非偶然,而是職業教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的必然成果。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職業院校將急救技能納入必修課程,要求醫衛類、服務類專業學生必須取得紅十字會急救員證書。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職業院校急救知識普及率已達87%,超過60%的學生掌握心肺復蘇術。姜昭鵬的教科書式施救,正是職業教育從"知識灌輸"向"能力本位"轉型的生動註腳。當社會還在爭論"職教是否低人一等"時,這些用技能挽救生命的00後們,早已在生命考場交出滿分答卷。
二、制度突圍:備用試卷啟用背後的治理智慧
面對姜昭鵬的特殊情況,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沒有陷入"破格錄取"與"嚴格執規"的二元對立,而是創造性啟用春季高考備用試卷。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實則蘊含著中國考試製度現代化的深層密碼:
其一,突破"一考定終身"的制度桎梏。
春季高考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模式,語文科目僅佔200分總分中的100分。教育部門通過啟用密封完好的備用試卷,既維護了考試公平性,又避免因單一科目缺考否定考生整體水平。這種"分科補考"機制,相較於傳統高考"全科重考"模式,更具人性化與科學性。
其二,建立應急響應的制度通道。
從考點核實情況到上報省招考院,再到啟用備用試卷,整個流程僅用時4小時。這種高效處置得益於山東省2024年修訂的《國家教育考試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因見義勇為等不可抗力缺考"可啟動應急預案。制度預留的"柔性接口",讓規則在堅守底線的同時保持彈性。
其三,重塑社會對教育公平的認知。
當部分網友呼籲"直接錄取"時,教育部門選擇用制度化補考替代行政特批。這種處理既避免破壞考試公平性,又傳遞明確信號:制度不會讓好人吃虧,但也不會因個案突破規則。正如教育專家熊丙奇所言:"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讓每個考生在規則框架內獲得應有對待。"
三、價值重構:從"分數至上"到"生命至上"的教育覺醒
這場意外事件猶如稜鏡,折射出中國教育正在經歷的價值轉型:
1、在人才培養維度,
職業院校打破"重技能輕素養"的窠臼,將生命教育、急救技能、職業道德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開設的《現代服務素養》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完成8學時急救培訓並通過實操考核。這種改變,讓職業教育真正回歸"育人"本質。
2、在制度設計層面,
考試組織方展現出驚人的制度創新力。從為視障考生提供盲文試卷,到為孕產婦設置獨立考場,再到此次啟用備用試卷補考,教育制度正在突破"標準化生產"的桎梏,向"精準化服務"轉型。這種轉變,恰如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振國所言:"教育治理現代化,就是讓制度既有原則性又充滿人文關懷。"
3、在社會認知領域,
公眾對"見義勇為是否該破格錄取"的討論,實質是集體價值觀的嬗變。當90%的網友為教育部門的處理點贊,當"破格錄取"的呼聲與"制度剛性"的堅守形成理性對話,這標誌着社會正在超越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走向"規則與溫度共生"的成熟認知。
四、破局之路:讓教育回歸"育人"本源
姜昭鵬事件猶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其一,完善見義勇為考生保障機制。
建議建立國家教育考試特殊情形數據庫,對因救人、救災等不可抗力缺考的考生,實行"一科補考+總分折算"制度。同時,將急救技能納入中考體育選考項目,讓生命教育從娃娃抓起。
其二,構建職業教育"雙元制"評價體系。
借鑒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對姜昭鵬這樣的技能標兵,可探索"技能積分兌換"機制,將其在實訓、競賽中的表現折算為學業成績。
其三,重塑社會對職教生的價值認同。
建議設立"國家職業教育獎學金",對在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中表現突出的職教生給予專項獎勵。當社會開始用"大國工匠"的眼光看待職教生,"藍領榮耀"才能真正照進現實。
結語:讓制度有溫度,讓善舉有迴響
在姜昭鵬跪地急救的7分鐘里,我們看到了職業教育改革的豐碩成果;在考試院啟用備用試卷的4小時內,我們見證了教育治理的現代智慧。這場生命與制度的雙向奔赴,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中國教育在堅守公平底線與彰顯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藝術,更映照出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價值坐標。
當制度不再冰冷,當善舉必有迴響,我們終將明白: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會考試的機器,而是塑造有溫度的靈魂。姜昭鵬們用雙手挽救的生命,與教育部門用制度守護的公平,正在共同書寫這個時代最動人的教育詩篇。而這,正是教育應有的模樣——讓每個向善的靈魂都有歸處,讓每份溫暖的善意都被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