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到家第二天,雖然是假期,兒子還是有學習任務的。
跟在老家上小學五年級的堂姐一起做作業,有人影響的情況下,幼兒園大班的小侄女也像模像樣的一起跟着說要學習,寫作業。
三個孩子在一起,甚是歡喜。
作業做完了,跟着孩子一起到了樓頂天台上聊天,五年級的侄女說:你知道嗎?別人都是不學習母慈子孝,我是學習了才母慈子孝,為什麼呀?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突然間,我不知道該如何給她解釋。當然,雖然不認可現在的應試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生在山東的孩子來說,也許學習才是最好的出路,並且在大量家庭里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愛學習,就是家裡最大的功臣。
過去跟朋友聊過一天話題,為什麼孩子慢慢長大了以後,家長針對孩子教育上的問題就少了很多的打罵?
我們開玩笑試的說的答案是:原來小學家長還能弄明白,到了初中以後家長才開始不會做孩子的題目,現在是小學就不會了。
雖然是玩笑話,但何嘗不反映了普遍現象呢?學的東西越來越難,家長經過太久的社會沉澱,早都忘得差不多了,尤其是大量家長並不是學霸。包括一些短視頻上去標榜郭麒麟針對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體方案的時候,都會被很多網友覺得很有文化。
但事實是,還有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個接受過完整九年義務教育家長的最基本知識,對於這樣的驚訝,要麼是他們本身的素質太差,連初中知識都不明白,當然, 一些家長也是如此。
當然,有人錯過了這個教育階段,並且在社會的打拚過程中被一紙學歷、一些門檻的限定下,沒辦法享受更好的工作條件、更高的收入,也產生了一些共同的觀點:
對於社會的苦來說,學習的苦是最輕的。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我想,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雖然學歷在貶值,大家仍然對一個好大學存在着嚮往,哪怕是一個普通的本科院校,仍然是很多普通家庭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最樸素期待,不想讓孩子再吃跟自己一樣的苦,不想他們走曾經走過的艱苦道路。
在普遍認可的階層固化下,通過高考改變孩子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成為他們認可最快的的方式,或者是唯一的方式。
對錯不論,這就是樸素的期待,所謂砸鍋賣鐵的動力大抵如此吧。
當然,更現實的教育真相,我是不會跟孩子去說的。
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而國民素質的提升就離不開教育,離不開識字,離不開道理。
但教育的概念又被很多家庭誤認為就是學習好!
看到過很多,孩子成功在大城市安家的孩子,放棄了老家農村的父母,曾經他們不也是砸鍋賣鐵供出來的孩子嗎?也擁有了很多的期望,當然也包括那些把孩子送出國的部分精英家庭們。
但拋出知識的學習,我們好像都缺少了對孩子關於道德、倫理、良心、責任的教育。
培養太多書獃子的情況下,也培養出了很多只有一技之長的社會精英。
無父無母無底限,自私還被自己美稱個人的選擇,作為成年人的自由!
當然,普世教育跟精英教育不同,歷史上的教育是專屬於有錢人的,窮人哪讀的起書?而當教育成為人人都可追尋的目標時,擁擠可以用來形容,當大家都在說高考難的時候,不也是因為所有人都在追尋所謂的本科,名牌大學嗎?
可有些人明明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沒有支撐大學的財富。
今天去表姐家,她家裡的孩子高二了,也在發愁,學習成績不好。但仍然想要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讓孩子讀個本科, 哪怕是民辦。可四年民辦大學,沒有20萬,根本就搞不定。
難道不能讀個專科,學習個技術嗎?
家長都是好心,想要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可被安排好的一生,誰能保證在10年、20年以後不發生任何變化呢?
當那時候的困難再來臨的時候,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勇氣嗎?
我想,教育一定不止學習,看書,考大學;還有素質教育,需要應對的勇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寬廣的視野,這些在題海中一定搜尋不到。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但這也是普通家庭唯一的選擇,因為素質教育,更難!更費錢!更高攀不起!
也許一個健康的、積極的心態才最好,正確看待高考、看待大學、看待工作,看待困難,永遠積極、勇於承擔責任,才是素質教育的本質。
最後,我鼓勵小侄女,書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識,但你一定要讀夠足夠的書才可以,當然,現在不會跟他說,讀書跟學校的學習也不一樣。
現在,只能這麼鼓勵她。至於她被媽媽的吐槽,不說事不關己,至少這是她所在的小家庭的問題,輕易不會插手、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