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井岡山大學)
3月24日,河南南陽一家長爆料孩子初三學習不好,學校發來自願放棄中考的申請,南召縣教體局關注到相關信息後,第一時間成立調查組展開調查。27日,河南南召縣教體局發布情況說明稱,經初步核查,“學校給孩子發自願放棄中考申請”的情況基本屬實。南召縣教體局已督促學校積極與該生家長溝通,妥善處理此事,並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3月28日 光明網)
針對此次事件,涉事學校曾於3月25日回應稱,成績差的學生如果放棄中考可報名職業教育等,多幾個選擇。事實上,中考分流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是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技能人才缺口巨大的現實背景下,能夠儘早學習一技之長,對於學生自身以及社會發展而言,都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個選擇應該是學生主動做出的,而不是由學校通過一紙自願書成功“勸服”的。
並且需要明確的是,參加中考與報名職業教育之間並不衝突。學生完全可以在參加完中考後,再決定自己的去向,至於“分數不到高中最低錄取線建議報名職業教育”的說法,也應該是中考出分之後的選擇,不應該成為考前“勸退”的託辭。也不必諱言,在現實中,所謂的自願書不乏暗示引導的意味,大多是想通過考前“勸退”,從而讓學校的升學率上升,甚至是可能與職業學校存在“合作”關係。
回到“勸差生放棄中考”事件本身來看,這樣的做法必然是不可取。學校的升學率不能凌駕於學生的合法權益之上,無論成績如何,每個學生參加中考的權利是平等的。教育公平,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更應該將公正待遇和機會平等的原則貫穿始終。反觀一些學校,只給差生髮放“放棄中考自願書”,而不給優等生也發上一份,這又算得上哪門子教育公平?
還應該看到,比起失去公平,更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哪怕是學習成績再差的“差生”,其內心也依舊有得到他人認同的渴望。一張勸學生放棄中考的自願書,實際上更像一份扼殺最後希望的判決書。因為當這樣一份打着“為你好”名義的自願書遞來時,其言下之意便是你就算參加中考,也只能註定失敗。甚至有的老師還會在勸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否定式的打壓,這無疑會給學生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筆者在初中時也是名副其實的“差生”,同樣沒能考上高中。因此也更能體會到那些收到自願書的學生們的心境,尷尬局促,自我放棄、屈辱不甘……在中考失敗後,筆者的一位老師曾留下過一段話:“人生是一場長跑,你只是現在摔了一跤,這不要緊,只要能夠爬起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是的,只要希望還在,就能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哪怕這份希望再小,同樣也能撐起一個人不斷前行。
現如今,相關部門已表示會妥善處理此事,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然而也要看到,高中升學名額有限的現實情況仍在,老師和學校再怎麼努力,也總有學生無法順利考上高中。所以應該整改的是採取不當措施的老師和學校,但究其根本,該改善的更應該是背後的升學率考核制度,以及唯成績論的教育流弊。也期待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斷完善,讓“自願”不再停留在紙面。